约一个月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即将迎来正式发布两周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广州始终保持着“敢饮头啖汤”的改革活力,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勇闯新路,紧紧扭住大湾区建设的“纲”,充分释放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利好叠加的“双区驱动效应”,努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来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有了、港澳多个职业资格互认了……广州还联手深圳,两座相距仅约100公里的“双子城”将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努力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最具活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双子城”。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广州正扬帆起航,朝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不断迈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关键词1:规则对接
规则对接推动要素资源在湾区内自由流动
如何实现粤港澳制度规则相互衔接,将制度差异变成制度优势,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去年年初,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2020年1号文出台《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到8月《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并由省政府印发实施,再到9月广州出台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动方案66条措施……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顶层设计方面,广州可谓大动作连连。
当中,进一步深化与港澳规则对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也成为一系列政策顶层设计的重要突破口。
对标国际标准,借鉴港澳经验,广州先后实施营商环境1.0、2.0和3.0改革,并于近期《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获评“标杆城市”。
加快推进职业资格互认,实现对港澳职业资格(工种)认可由22项增至32项,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越来越多港澳人士选择广州作为他们逐梦大湾区的起点。
深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中国(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全省首家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先后成立。
规则对接,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
在这座城市的南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建设开启了“倒计时”模式,项目一期工程将于2022年3月31日实现全面完工。项目指挥部里,几名港澳青年身影在忙碌着,他们是广州公职机构首批招聘的港澳人才。“我们肩负着一种责任,就是成为促进粤港交流的桥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香港青年洪逸曦说。在这个项目中,他主要负责与港方对接协调投资、合同等工作。他们的到来,不仅为粤港澳青年人才交流融合起到良好示范作用,更反哺粤港澳不断深化合作。
在这座城市的北端,清晨,位于广州市郊的从化马场还笼罩在淡淡夜色中,海关监管区查验平台已是灯火通明、马蹄声声。装载着马匹的车辆进入从化马场,经过海关监管区查验平台检验合格后,通过生物安全通道前往中国香港沙田马场。从没有先例可循,到广州海关创新审批制度创建马匹跨境运输通关检疫体系,香港赛马实现了粤港“自由行”。
正是规则的便捷畅通,让“港澳青年”成了“湾区青年”,让“从化驹”成了“世界马”,要素资源在大湾区内自由流动起来,顶级湾区的战略格局有了支撑。
关键词2:科技创新
大科学装置集群支撑提高大湾区源头创新能力
借助来自广州的“超级算力”——“天河二号”,香港科技大学甘剑平教授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新的三维高分辨率中国海多尺度海洋环流模型,首次把三层环流的奥秘展现在世人面前。
“超算对前沿技术研发,尤其是纳米材料、生物分子动力学、大气和海洋模拟都有巨大的帮助。香港本身并没有超算,我们研究院基于香港科技大学把超算引入到香港。”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署理院长高民表示,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正以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香港的科研团队进行研发。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范例。
随着明珠科学园正式动工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正式动工,广州正着力构建以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柱、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个)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省实验室(4个)为原始创新主力军、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具有广州特色的“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硬核”布局。
在这之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广州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性结构和核心硬件。
当前,广州冷泉生态系统、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等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全部动工。新型地球物理考察船已建成下水进行设备安装,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开工建造。天然气水合物勘察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预计2021年年底投入使用。围绕四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广州正形成定位清晰、高度密集、先进高端的大科学装置集群,为原始创新提供坚实支撑,提高大湾区乃至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有力支撑国家战略。
关键词3:交通枢纽
加快构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2018年9月,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从香港西九龙站至广州南站最短运行时间为47分钟,标志着穗港“一小时”交通圈正式形成。
2019年,穗莞深城际新塘至深圳机场段正式开通运营,成为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主干线路之一。
2020年1月,香港居民来广州可以用港版“支付宝”扫码乘公交了,同年9月,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11月,穗港澳直升机机场一期建设已完成并开始试运营。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脚步走得越发蹄疾步稳,三地的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越来越近了。
当前,广州正着力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总体规划(2020年版)》获国家民航局批复,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于2020年9月底开工建设。加快建设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协同港澳大力发展飞机维修、高增值货运、高端商贸、飞机融资租赁、通用航空等临空产业。
着力加快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广州港深水航道扩宽工程全线建成投产,南沙港区至珠江口全长66.6公里航线由243米拓宽至385米,航道通航效率大幅提升。南沙港区四期、南沙港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等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开港运营。
着力畅通内外交通运输通道。除了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新塘至深圳机场段、广清城际一期先后开通运营。一条推动广州实现客内货外、客货分线的货运“外环路”——广石铁路(广州枢纽东北外货车绕线)也于2020年8月18日正式开通运营。这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复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开通的首条铁路。此外,广湛、赣深、广汕(尾)等高铁项目顺利推进,深圳至江门铁路先行段工程珠江口隧道于2020年7月2日动工建设,广中珠澳项目启动预可研工作。地铁运营里程达531公里,稳居全国前列。广州还积极推动地铁线网向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延伸。
当前,广州已开通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线路12条,累计发送旅客14万人次,现有50公里以下短途客运班线完成公交化改造,着力打造覆盖大湾区城际及市内接驳公交线路网络。推动香港市民使用港版支付宝在广州直接刷码乘坐公交,率先实现穗港跨境移动支付“一码通行”。加快发展铁水、公铁、空铁、江河海联运,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推动大湾区运输服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4:产业协同
“穗港码头”涅槃重生见证湾区产业合作再升级
将时间拨回到1997年元旦,穗港码头正式通航,从广州黄埔沿珠江乘船90分钟可到香港尖沙咀,每日两进两出4个航班可以实现家住香港,广州工作。
这里与香港有着深厚的合作渊源,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屈臣氏、电讯盈科、李锦记、京信通信、港华燃气等为代表的知名港资企业陆续在这里落地生根,为广州开发区引领广州率先实现工业化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后,又持续引进安利、美赞臣、箭牌、高露洁、三菱电机等国际知名制造业龙头企业入驻,为经济快速增长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然而,历经岁月洗礼,一些制约该片区发展的因素凸显,如产业基础雄厚但发展后劲不足,企业转型发展诉求较为强烈;旧厂、低效闲置物业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城市生活配套布局不均,高端优质资源不足;交通网络布局不足,负荷日趋饱和等。乘坐穗港航线人员日渐减少,最终于2004年6月停航,曾经年客流量超11万人次,繁荣一时的穗港码头归于平静。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国家战略机遇背景下,广州开发区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发展机遇,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再工业化”,推动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携手香港共建穗港智造合作区。穗港智造合作区启动建设一年多来,穗港产业协同合作更加紧密。目前,广州开发区港资企业超过2100家,累计投资超300亿美元,年产值超千亿元。冠柏生物、华医控股、嘉博供应链等港资企业纷纷在合作区落户。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装备智造创新中心、宝洁中国数字创新中心、联东U谷黄埔科技总部港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加快建设。
“穗港码头”的涅槃重生,将实现香港科技创新优势和广州先进制造业优势的叠加,这里终将成为穗港合作前滩,持续书写“春天的故事”。
如何实现优势互补,推进产业协同合作,是当前广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合作的重要环节,产业动起来,自然带动湾区内各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真正高效便捷地流通起来。
为此,广州正携手港澳把握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新机遇,2020年初,出台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22条措施,举全市之力推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获批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城市,启动建设国家车联网先导区,“5G+北斗”产业竞争力国际领先。加快建设省人工智能产业园、广州5G产业园、广州区块链研究院。出台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修订),建设全球首个纳米生物安全中心,挂牌成立广州生物安全创新研究院。
与此同时,广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立景创新、兴森科技半导体封装产业基地等一批补短板项目落户,广汽丰田五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24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国家顶级节点(广州)。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授予广州“全球定制之都”案例城市。共建穗港智造合作区和穗港科技合作园。支持广药集团在横琴粤港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产业基地,推进香雪制药与澳门大学合作建设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创新转化中心和中药创新关键技术国家工程中心。
广州还出台实施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功能实施方案,研究制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若干措施等政策。广州期货交易所获批落地,获批成为全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城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在全国试验区中连续两次排名第一。广州还积极推进与港澳会计、法律、咨询服务等高端专业服务业的合作,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项目作为广州首个试行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试点项目。
关键词5:广深联动
广深、广佛、广清、广州都市圈合作深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从11年前签署同城化框架协议后的广佛同城,到如今打造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推动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广州市始终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作用和省会城市担当,切实贯彻国家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战略要求,积极主动加强与湾区城市对接合作,形成同频共振、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双城”联动,深化广深战略合作。基于广深发展水平相若、城市地位相当的特点,广深重点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营商环境等方面互学互鉴、共建共享、强强联合,共同服务和支撑全省全国发展。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服务基地成立,广州开发区与深交所合作发行全国首支纯专利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共建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广州医科大学等通过托管、整体移交等方式,在深圳建设了多家附属医院。
极点驱动,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基于广佛发展连绵一体、同城基础较好等特征,广佛正发挥国内唯一“双万亿级”同城化城市优势,深入推进两市全域同城化,激发大湾区广佛极点强大动能,支撑广佛同城化在全国同城化实践中持续走前列:广佛地铁东西分别延伸至广州沥滘和佛山新城东,全长38.9公里,日均客运量超50万人次,成为两市人民通勤往来的大动脉。黄榄干线、海华大桥建成通车,金沙洲地区重要通道——广佛大桥一期(原大坦沙大桥)正式动工,广佛环线(佛山西至广州南站段)主体工程完工,广佛还携手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携领带动,推进广清深度一体化。基于广清发展阶段差异和清远人力土地资源丰富等特点,广清将通过对口帮扶和产业共建模式,将清远打造为广州市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目的地,带动清远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广清城际一期建成通车,二期动工建设,完成广清高速改扩建,两市通勤时间大幅缩短,广州北江引水工程、广清永高铁、广连高速等重大项目推进顺利。
融合互动,加强与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合作。基于广州横跨珠江两岸的区位优势,深化与东莞、中山等城市合作,着力打造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先行区。加密跨珠江口通道,南沙大桥、广中江高速、花莞高速先后建成,南中高速开工建设,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等重大项目成功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
一体协同,打造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基于云浮、韶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和肇庆生态资源丰富优势,建设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重点在“菜篮子”、中药、旅游等绿色产业方面加强合作,优先保障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现,有效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作用,打造珠三角地区与北部生态区协同发展的示范区。立足经济圈基础,谋划打造广州都市圈。
关键词6:民心相通
从“湾区菜篮子”到“五乐计划”,穗港澳三地“心联通”
去年“十一”期间,位于北京路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家园将正式揭牌,70岁的青宫迎来大变身,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共同家园。
深化三地民生领域融合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交往交融“心联通”是民心所向。
去年,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广州携手港澳共同抗击新冠疫情,健全穗港澳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在信息通报、防控措施等方面及时沟通衔接。同时,支持港澳医疗防护物资保障,做好紧急医学救援、跨境医疗转诊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联合应急处置,有序推动穗澳两地人员恢复正常往来,着力构建健康湾区。疫情期间,供港供澳农产品没有停下脚步,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指标体系,在全国认定生产基地962个和93家产品加工企业,在全国布局建设16个配送中心或分中心,建成大湾区“菜篮子”通关便利区。
为了让港澳青年来到广州创新创业,广州落实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五乐”行动计划,市区两级累计制定15个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南沙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园开园,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总部基地投入使用,天河港澳青年之家荣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目前,全市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44个,落户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团队(企业)546个,并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港澳青年创业基金。
广州还高水平保障港澳居民在穗便利生活,粤港澳出入境大楼主体建筑封顶,粤港澳青年家园总部投入运营,港澳事项服务专窗和12355港澳青年热线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推进港澳居民及其子女纳入全市社会保障范围,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建工作,缔结穗港澳姊妹学校271对,出台港澳居民子女在穗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在9所学校开设25个港澳子弟班。
在此基础上,广州高品质打造穗港澳三地交往交融品牌。启动首届“优职英才”港澳学生长期实习计划,实施“百企千人”实习计划,吸引150名港澳大学生参与。举办“青创杯”“赢在广州”等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比赛,累计征集港澳地区项目逾400个。上线运营社融媒体“新花城”穗港澳频道,举办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系列活动,打造一批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持续推动三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心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