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
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学考试 > 自考业务 > 专业与课程
关于印发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科)《团体心理辅导》等四门课程考试大纲的通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发表时间:2008-11-18 16:00:00 信息来源:广州招考网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广东省自学考试委员会    

       

粤考委〔200825    

  

关于印发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科)    

《团体心理辅导》等四门课程考试大纲的通知    

各市自学考试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华南师范大学:    

现将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科)
《团体心理辅导》等四门课程考试大纲印发给你们,请你们
及时向社会公布,以便考生及时了解有关信息。    

  

附件:一、《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课程代码:3372)考
试大纲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课程代码:4265)考试
大纲    

    三、《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课程(课程代码:3518    

考试大纲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课程(课程代码:    

3517)考试大纲    

  

  

  

二○○八年十一月六日    

  

  

  

  

  

  

  

  

  

  

  

  

  

主题词:自学考试   考试大纲   通知    

  抄送:各县(区)自学考试办公室。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办公室           2008      年11      月7          印发


附件一: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课程代码:3372  

  

 

  

 

  

 

  

 

  

  

  

  

  

  

  

  

  

  

目录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1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2

第一章 团体辅导概论…………………………………………………2

课程内容 ………………………………………………………………2

考核目标 ………………………………………………………………2

第二章 团体咨询与治疗理论………………………………………3  

课程内容 ………………………………………………………………3

考核目标 ………………………………………………………………4

第三章 团体领导者  …………………………………………………6  

课程内容 ………………………………………………………………6

考核目标 ………………………………………………………………6

第四章 团体发展阶段…………………………………………………7  

课程内容 ………………………………………………………………7

考核目 …………………………………………………………………7

第五章 领导团体的基本技术…………………………………………8  

课程内容 ………………………………………………………………8

考核目标 ………………………………………………………………9

第六章 团体计划………………………………………………………10  

课程内容 ………………………………………………………………10

考核目标 ………………………………………………………………10

第七章 团体焦点………………………………………………………11  

课程内容 ………………………………………………………………11

考核目标 ………………………………………………………………11

第八章 团体活动………………………………………………………12  

课程内容 ………………………………………………………………12

考核目标 ………………………………………………………………13

第九章 团体评价………………………………………………………13  

课程内容   ……………………………………………………………13

考核目标 ………………………………………………………………14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5

附录………………….………………………………………………………17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一门兼具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应用的课程。它既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提供团体途径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又可直接指导学校心理教育的团体实践操作。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和指导的一种辅导方式。它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既可用于治疗各种心理疾病和解决人的心理社会适应问题,又以发展为目标,旨在开发人的心理潜能。因此,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和治疗四个功能,具有互动性强、效率高、效果易巩固等特色。本课程的总目标包括:①系统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技术和方法;②培养有效领导团体的能力和技能;③培养团体心理辅导的初步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需求。

  

(三)学习本课程之前,考生最好系统学习过咨询心理学、心理治疗、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等相关心理学专业课程。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章有:不同理论取向的团体咨询与治疗理论、技术和方法(第2章);领导团体的基本技术(第5章);团体计划的制定、执行和效果评价(第6789章)。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团体辅导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团体的概念及特征;理解团体心理辅导与团体心理治疗的关系;掌握团体的类型;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功能和目标。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团体的概念

(一)什么是团体

(二)团体的特征

第二节 团体的类型

(一)根据团体目标分为七类团体

(二)同质团体与异质团体

(三)结构式团体与非结构式团体

(四)发展性团体、训练性团体与治疗性团体

(五)封闭式团体与开放式团体

第三节 团体心理辅导

(一)什么是团体心理辅导

(二)团体心理辅导与团体心理治疗的关系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第四节 团体辅导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二)发展功能

(三)预防功能

(四)治疗功能

第五节 团体辅导的目标

(一)团体辅导目标的功能

(二)团体辅导目标的分类及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团体的类型

(二)团体心理辅导

(三)团体辅导的功能

(四)团体辅导目标的功能、分类和内容

四、考核要求    

(一)团体的类型

      1.识记:同质团体、异质团体、结构式团体、非结构式团体、封闭式团体、开放式团体。

      2.领会:教育团体、讨论团体、任务团体、成长团体、咨询与治疗团体、支持团体、自助团体。

(二)团体心理辅导

1.识记: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

      2.领会: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团体心理辅导与团体心理治疗的关系。

(三)团体辅导的功能

      1.识记:团体辅导的四个功能。

(四)团体辅导目标的功能、分类和内容

      1.识记:团体辅导目标的四个功能。

      2.领会:团体辅导目标的分类和内容。    

第二章 团体咨询与治疗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心理分析式团体治疗等10个不同理论取向的学派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理分析式团体治疗等10个不同理论取向的学派的治疗原理、治疗目标、治疗过程、治疗技术及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心理分析式团体治疗理论

(一)心理分析式团体的目标

(二)心理分析的基本原理

   (三)心理分析的基本技术

   (四)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第二节 行为主义团体治疗理论

(一)行为治疗的原理

(二)行为治疗的技术

(三)行为治疗团体的阶段

(四)行为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第三节 阿德勒式团体治疗理论

(一)阿德勒式团体治疗的原理

(二)阿德勒式团体发展阶段

(三)阿德勒式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第四节 存在主义团体治疗理论

(一)存在主义团体治疗的原理

(二)存在主义团体治疗的目标

(三)存在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第五节 格式塔团体治疗理论

(一)格式塔团体治疗的原理

(二)格式塔团体治疗的技术

(三)格式塔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第六节 理性情绪团体治疗理论

(一)理性情绪团体治疗的原理

(二)理性情绪团体治疗的目标

(三)理性情绪团体的治疗技术

(四)理性情绪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第七节 现实治疗团体理论

(一)现实团体治疗的原理

(二)现实团体治疗的过程

(三)现实团体治疗的技术

(四)现实治疗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第八节 个人中心式团体治疗理论

(一)个人中心式团体治疗的原理

(二)个人中心式团体治疗的过程

(三)个人中心式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第九节 沟通分析式团体治疗理论

(一)沟通分析团体治疗的原理

(二)沟通分析团体治疗的过程

(三)沟通分析团体治疗的技术

(四)沟通分析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第十节 心理剧团体治疗理论

(一)心理剧团体治疗的原理

(二)心理剧团体治疗的过程

(三)心理剧团体治疗的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    

(一)心理分析式团体治疗目标、原理、基本技术及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二)行为团体治疗的原理、技术、阶段及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三)阿德勒式团体治疗的原理、发展阶段及领导者角色与功能

(四)存在主义团体治疗的原理、目标及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五)格式塔团体治疗的原理、技术及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六)理性情绪团体治疗的原理、目标、技术及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七)现实团体治疗的原理、过程、技术及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八)个人中心式团体治疗的原理、过程及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九)沟通分析式团体治疗的原理、过程、技术及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十)心理剧团体治疗的原理、过程和技术

四、考核要求    

(一)心理分析式团体治疗目标、原理、基本技术及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1.识记:自我防御机制、压抑、否定、退化、投射、转移、反向形成、合理化、抗拒、移情、反移情、领悟、修通的含义。

      2.领会:心理分析式团体治疗目标;团体成员抗拒行为的表现和处理方法;自由联想的实质和使用方法;解释的含义及应用原则;梦的实质和梦分析的价值;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二)行为团体治疗的原理、技术、阶段及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1.识记:增强、角色示范、行为预演、教导、认知重建、同伴系统的含义。

      2.领会:行为治疗的特征;行为团体治疗的优势;行为治疗团体的阶段;行为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3.简单应用:增强、暂时契约、角色示范、行为预演、教导、回馈、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同伴系统等技术的使用方法及要求。

      4.综合运用:利于所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制定针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团体辅导方案。

(三)阿德勒式团体治疗的原理、发展阶段及领导者角色与功能

1.识记:社会兴趣、家庭星座、生活方式的含义;生活方式的五种基本错误。

      2.领会:阿德勒学派的理论观点;阿德勒式团体发展的四个阶段;阿德勒式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四)存在主义团体治疗的原理、目标及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1.识记:自我觉察、存在焦虑、死亡、意义追求、孤独与关联等的含义;自我超脱者的五个心理特征。

      2.领会:存在主义治疗的原理及假设;存在主义团体治疗的目标;存在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五)格式塔团体治疗的原理、技术及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1.识记:未竟事物、回避、神经症层次、对话实验、轮流交谈、预演技术、翻转技术、夸张实验的含义。

      2.领会:格式塔团体治疗的目标;此时此地者的人格特征;五种主要的抗拒模式;格式塔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3.简单应用:语言活动模式、承担责任技术、对话实验、轮流交谈、想像法、预演技术、翻转技术、夸张实验、梦分析等方法的使用要求。

      4.综合运用:利于所学原理、技术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理性情绪团体治疗的原理、目标、技术及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1.识记:艾利斯的人性观;必须信念的三种形式;非理性信念的三个典型特征。

      2.领会:理性情绪治疗的基本假设;产生情绪困扰的11种非理性信念;ABC理论;理性情绪团体治疗的目标;领导者角色与功能。

      3.简单应用:理性情绪治疗的认知策略、情绪策略、行为策略的使用方法及要求。

(七)现实团体治疗的原理、过程、技术及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1.识记:四种心理需求;统合行为的四个要素;成功认同、失败认同的含义。

      2.领会:现实治疗的基本假设;现实团体治疗的基本原理;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的特征;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3.简单应用:策略性询问技术、自我成长自助技术、幽默技术、矛盾技术的使用方法和要求。

(八)个人中心式团体治疗的原理、过程及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1.识记:真诚一致性、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的含义。

      2.领会:个人中心式团体治疗的人性观;个人成长的治疗性条件;治疗关系的特征;治疗过程的特征;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九)沟通分析式团体治疗的原理、过程、技术及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1.识记:父母式自我状态、成人式自我状态、儿童式自我状态、禁令、反禁令、生活脚本的含义。

      2.领会:沟通分析团体治疗的基本假设和原理;自我状态理论;策略性游戏的本质和特征;生活脚本的四种类型;团体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与功能。

      3.简单应用:结构分析、沟通分析、游戏分析、生活脚本分析的使用方法和要求。

      4.综合运用:运用所学原理、技术和方法,能够分析自己和他人的沟通形态。

(十)心理剧团体治疗的原理、过程和技术

1.识记:心理剧的含义。

      2.领会:心理剧治疗的原理;心理剧的构成要素;导演的基本功能;心理剧的基本过程。

      3.简单应用:自我介绍、角色转换、独白、替身技术、镜照技术、魔幻商店、未来投射的使用方法和要求。

      4.综合运用:能够利用所学原理、技术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第三章 团体领导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团体领导者的角色;深刻理解领导者的素质;掌握协同领导的模式和技巧;熟练掌握高效能团体领导者的训练途径,以及建立个人领导风格的原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团体领导者的角色

(一)领导者的角色

(二)调解员的角色

(三)教育者的角色

(四)好朋友的角色

(五)治疗师的角色

第二节 团体领导者的素质

(一)团体领导者的人格特质

(二)团体领导者的职业道德

第三节 协同领导者

(一)协同领导的优势

(二)协同领导的模式

第四节 成为一个有效领导者

(一)高效能团体领导者的训练途径

(二)建立个人领导风格的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团体领导者的角色

(二)团体领导者的素质

(三)协同领导模式及有效领导者

四、考核要求    

(一)团体领导者的角色

1.识记:领导者的五种角色。

(二)团体领导者的素质

1.识记:优秀的团体领导者的六个基本条件。

      2.领会:团体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团体领导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

(三)协同领导模式及有效领导者

1.识记:协同领导的三种模式;领导风格的含义及类型。

      2.领会:协同领导的优势;高效能团体领导者的训练途径;建立个人领导风格要遵循的九个原则。

      3.简单应用:利用所学知识,能够分析自己的领导风格,并提出一些改善措施。

第四章 团体发展阶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团体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解团体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团体成员的主要任务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熟练掌握不同类型团体聚会开始的使用方法和团体主题引导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团体发展阶段的划分

(一)团体发展五阶段论

(二)团体发展三阶段论

 第二节 团体初期定向探索阶段

(一)团体初期阶段的特征

(二)团体成员的任务

(三)领导者的任务

(四)不同类型团体聚会开始的方法

第三节 团体转换阶段

(一)团体转换阶段的特征

(二)团体成员的任务

(三)领导者的任务

(四)焦虑与矛盾冲突的控制

第四节 团体工作阶段

(一)   团体工作阶段的特征

(二)   团体成员的任务

(三)   领导者的任务

(四)   团体凝聚力与团体效能

(五)   团体主题的引导

第五节 团体巩固与终结阶段

(一)   巩固与终结阶段的特征

(二)   团体成员的任务

(三)   领导者的任务

第六节 团体追踪与评价阶段

(一)团体成员的任务

(二)领导者的任务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团体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团体初期定向探索阶段

(三)团体转换阶段

(四)团体工作阶段

(五)团体巩固与终结阶段

(六)团体追踪与评价阶段

四、考核要求    

(一)团体发展阶段的划分

1.识记:Garland等人提出的团体发展的五个阶段;Schutz等人划分的团体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团体初期定向探索阶段

1.识记:团体初期阶段的特征。

      2.领会: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团体成员的主要任务以及成员可能出现的问题。

      3.简单应用:不同类型团体聚会开始的使用方法及要求。

(三)团体转换阶段

1.识记:团体转换阶段的特征。

      2.领会: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团体成员的主要任务以及成员可能出现的问题。

      3.简单应用:成员焦虑反应的识别方法以及处理团体矛盾冲突的方法。

(四)团体工作阶段

1.识记:团体凝聚力的含义;团体工作阶段的特征。

      2.领会: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团体成员的主要任务以及成员可能出现的问题;高凝聚力团体的主要特征;富有成效的工作团体要具备的典型特征。

      3.简单应用:团体主题引导方法的使用。

(五)团体巩固与终结阶段

1.识记:团体巩固与终结阶段的特征。

      2.领会: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团体成员的主要任务以及成员可能出现的问题。

(六)团体追踪与评价阶段

1.领会:团体成员的主要任务以及成员可能出现的问题;领导者的主要任务。

第五章 领导团体的基本技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积极倾听、反映、澄清、面质、概述、微型演说和提供信息、鼓励和支持、团体基调设定、自我开放、截断、引导的含义;掌握积极倾听、反映、澄清、面质、概述、微型演说和提供信息、鼓励和支持、团体基调设定、自我开放、非言语反应技术、截断技术、引导技术的具体功能、使用原则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积极倾听

(一)积极倾听的含义

(二)积极倾听的使用方法

第二节 反映

(一)反映的含义与种类

(二)反映的功能

第三节 澄清

(一)澄清的含义

(二)澄清的功能

第四节 面质

(一)面质的含义

(二)面质的类型

(三)建设性面质的原则

第五节 概述

(一)概述的含义

(二)概述的功能

(三)概述的使用原则

第六节 微型演说和提供信息

(一)微型演说的含义与功能

(二)提供信息的含义与功能

第七节 鼓励和支持

(一)鼓励和支持的含义

(二)鼓励和支持的功能与方式

第八节 团体基调的设定

(一)团体基调的含义

(二)团体基调的设定方法

第九节 自我开放

(一)自我开放的含义

(二)自我开放的功能与形式

第十节 非言语反应技术

(一)眼睛的有效运用

(二)声音的有效运用

(三)非言语反应的训练方法

第十一节 截断技术

(一)截断的含义

(二)截断的适用情景与策略

(三)截断的使用原则

第十二节 引导技术

(一)引导的含义

(二)引导的功能

(三)成员沉默的原因

(四)引导成员发言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积极倾听、反映、澄清、面质、概述

(二)微型演说和提供信息、鼓励和支持、团体基调设定、自我开放、非言语反应技术

(三)截断技术和引导技术

四、考核要求    

(一)积极倾听、反映、澄清、面质、概述

1.识记:积极倾听、反映、澄清、面质、概述的含义。

      2.领会:积极倾听的使用方法;反映的功能及使用方法;面质的类型及使用原则;概述的功能及使用原则。

      3.简单应用: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能够进行一些实践尝试。

(二)微型演说和提供信息、鼓励和支持、团体基调设定、自我开放、非言语反应技术

1.识记:微型演说、提供信息、鼓励与支持、团体基调、自我开放的含义。

      2.领会:微型演说、提供信息的功能;鼓励和支持的功能与方式;团体基调的设定方法;自我开放的功能和四种形式;眼睛的有效运用方法;声音的有效运用的方法;非言语反应的训练方法。

      3.简单应用: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团体领导技能的自我训练和提升。

(三)截断技术和引导技术

1.识记:截断、引导的含义。

      2.领会:截断的适用情景和策略;引导的功能;成员沉默原因的分析及引导发言的方法。

      3.综合运用: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主动尝试在生活、工作情景中巧妙使用。

第六章 团体计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团体形成之前领导者和团体成员的主要任务;深刻理解团体形成之前的计划拟订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熟练掌握团体聚会计划的拟订与设计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团体形成之前的任务

(一)领导者的任务

(二)团体成员的任务

第二节 团体形成之前的计划拟订

(一)谁带领团体

(二)团体规模

(三)开放式或封闭式团体

(四)团体聚会时间

(五)聚会场所的选择与布置

(六)招募与筛选成员

(七)团体聚会的次数

(八)选择团体聚会的频率与时间段

(九)团体契约的鉴定

第三节 团体聚会计划的拟订与设计

(一)领导者要明确的问题

(二)团体聚会计划的范例

(三)团体计划的设计项目

(四)拟定团体聚会计划的误区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团体形成之前的任务及计划拟订

(二)团体聚会计划的拟订与设计

四、考核要求    

(一)团体形成之前的任务及计划拟订

1.识记:团体契约的含义及内容。

      2.领会:团体形成之前领导者的任务及团体成员的任务;团体规模的影响因素及人数限制;不同性质的团体聚会时间;聚会场所的安排原则;招募成员的方法;团体书面公告包含的要素;筛选成员的方法;确定团体聚会次数、聚会频率的原则。

(二)团体聚会计划的拟订及设计

1.识记:团体计划的设计项目。

      2.领会:领导者需要明确的问题;典型的团体聚会计划的范例;拟订团体计划的误区及处理方法。

      3.综合运用:利用所学原理和知识,尝试设计一些团体聚会计划,并能够客观地做出评价。

第七章 团体焦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团体焦点、绕圈发言、两两配对、团体深度、团体深度图的含义;掌握团体焦点方建立方法;掌握团体焦点的维持的时机和方法;掌握团体焦点的转换和深化的时机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团体焦点的建立

(一)叙述明示法

(二)活动聚焦法

(三)绕圈发言

(四)两两配对活动

第二节 团体焦点的维持

(一)维持团体焦点的时机

(二)维持团体焦点的时间

(三)维持团体焦点的方法

第三节 团体焦点的转换

(一)转换团体焦点的时机

(二)团体焦点转换的方向性

(三)团体焦点转换的方法

第四节 团体焦点的深化

(一)团体焦点深度图

(二)团体焦点深化的策略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团体焦点的建立

(二)团体焦点的维持

(三)团体焦点的转换与深化

四、考核要求    

(一)团体焦点的建立

1.识记:团体焦点、绕圈发言、两两配对的含义。

      2.领会:叙述明示、活动聚焦、绕圈发言、两两配对的使用方法。

(二)团体焦点的维持

1.领会:团体焦点的判定及选择维持时机的方法;团体焦点维持时间的选择方法;团体焦点维持的常用方法。

(三)团体焦点的转换与深化

1.识记:团体深度、团体深度图的含义。

      2.领会:团体焦点的转换时机、方向性和常用方法;团体焦点深化的策略。

第八章 团体活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团体活动的含义、意义和使用原则;掌握团体活动的常见类型、功能和使用方法;掌握团体活动说明、指导的要点;熟练掌握团体活动结束之后的处理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团体活动的价值及使用原则

(一)团体活动的含义

(二)团体活动的意义

(三)团体活动的使用原则

第二节 团体活动的类型

(一)书写活动

(二)肢体活动

(三)配对活动

(四)绕圈发言

(五)创造性道具

(六)美术工艺活动

(七)幻想活动

(八)阅读活动

(九)回馈活动

(十)信任活动

(十一)经验性活动

(十二)道德两难活动

(十三)团体决策活动

(十四)触摸活动

第三节 团体活动的指导

(一)团体活动说明的要点

(二)团体活动指导的要点

(三)团体活动结束后的处理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团体活动的价值及使用原则

(二)团体活动的类型

(三)团体活动的指导

四、考核要求    

(一)团体活动的价值及使用原则

1.识记:团体活动的含义。

      2.领会:团体活动的意义和使用原则。

(二)团体活动的类型

1.识记:书写活动、变换座位、兜圈子、价值序列、家庭雕塑、基点活动、配对活动、幻想活动、的含义。

      2.领会:语句完成、列清单、记录反应、日记等书写活动的含义、功能及使用方法;肢体活动的意义、形式及使用方法;配对活动的类型、功能及使用方法;绕圈发言的形式、功能及使用方法;创造性道具的类型及使用方法;美术工艺活动的含义及功能;幻想活动的类型和功能;阅读活动的含义及功能;回馈活动的形式和使用原则;信任活动的功能和常见类型;经验性活动的含义和类型;道德两难活动的含义及功能;团体决策活动的功能;触摸活动的含义、类型及使用要求。

     3.简单应用:尝试将所学知识在工作和生活领域中运用。

(三)团体活动的指导

1.识记:团体活动处理的含义。

      2.领会:团体活动说明的要点;团体活动指导的要点;团体活动结束后的处理要点;选择处理活动的主要方法。

第九章 团体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团体评价、行为计量法、过程性评估、总结性评估、追踪性评估、团体动力的含义;掌握团体评价的方法;掌握领导者评估团体的作用和方法;掌握成员自我评估的方法;掌握评估团体进程的方法和程序;掌握评估团体动力的作用和主要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团体评价的方法

(一)行为计量法

(二)心理测验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二节 领导者评估团体

(一)领导者评估团体的作用

(二)领导过程的评估

第三节 成员的自我评估

(一)成员自我评估的作用

(二)成员参与度评估

(三)成员行为改变程度的评估

第四节 团体结果的评估

(一)团体结果评估的方法

(二)团体结果评估的程序

第五节 团体进程的评估

(一)过程性评估

(二)总结性评估

(三)追踪性评估

第六节 团体动力的评估       

(一)团体动力的含义

(二)团体动力的评估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团体评价的含义及方法

(二)领导者评估团体及成员自我评估

(三)团体结果、团体进程及团体动力的评估

四、考核要求    

(一)团体评价的含义及方法

1.识记:团体评价、行为计量法的含义。

      2.领会:行为计量法的优点;心理测验法的使用;问卷调查法的使用。

(二)领导者评估团体及成员自我评估

1.识记:领导者评估团体的相关问题。

      2.领会:领导者评估团体的作用、领导过程评价表及团体记录表;成员自我评估的作用、成员参与团体程度的评价表和行为改变的自我评价表。

(三)团体结果、团体进程及团体动力的评估

1.识记:过程性评估、总结性评估、追踪性评估、团体动力的含义。

      2.领会:团体结果评估的方法和程序;团体进程评估的方法及使用;团体动力评估的作用及使用。假互动模式的类型。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本课程的考试要求    

(一)考核考生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考核考生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这是本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本要求:指考生对考试范围内的各章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应该熟记并达到牢固掌握的程度。为使考生更好地把握各章节的基本要求,本大纲在下面“考核目标和具体要求”中,做出具体规定。

(二)考核知识点:指各章中需要考核的部分。在本大纲中,对于各章节的内容规定了若干个知识点,具体知识点又可以分成若干个知识细目。

(三)考核目标和具体要求:指考生应该把握知识点的程度,它是本课程进行命题时的基本依据。本大纲结合《团体心理辅导》这门课程的特点,在“考核目标和具体要求”中,提出了4个不同认知层次的具体要求:

1)识记:是认知能力的最低层次,它要求考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够牢记、再现和再认,并能够准确地表述以前学习过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说明它们的含义和具体内容。

2)领会:是认知能力在识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要求考生通过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学习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够辨别一些有关命题的真伪。

3)简单应用:是认知能力发展的较高层次。它要求考生在识记、领会基本概念和有关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初步运用这些概念、原理进行推理和判断,分析并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4)综合运用:是认知能力的最高层次。它要求考生在识记、领会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够把学习过的多个知识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到比较抽象、比较复杂的理论和现实中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上述4个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是层级递进的关系,后一层次的认知能力包含了前面所有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    

1)《团体咨询治疗与团体训练》,刘勇编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刘勇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樊富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四、关于本课程考试的几个问题    

(一)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本课程考试评分采取“百分制”,60分及格。

(三)本课程考试题型有6种,分别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四)本课程考试卷面主观性试题比例为40%~50%,客观性试题比例为50%~60%。

(五)本课程考试卷面中,较易、中等难易、较难、难度较大4类题目之间的大致比例,是2332

(六)本课程考试卷面中,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运用4类题目,各占分数的20%、30%、30%、20%。

五、本课程自学方法指导    

自学考试是一种开发性的教育形式,它主要是通过考生个人自学以及社会助学,来达到国家考试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从考试类型上看,自学考试又是一种“标准参照性考试”,考生只要能够达到自学考试各科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即可通过这一科目的考试。认真自学是考生能否顺利通过自学考试并取得学历资格的基础。考生如果希望以自学为主通过考试,应在自学中注意以下事项:

1)应依据本课程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对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进行全面系统学习,在通读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按照考试大纲的规定,重点学习那些必须考核的内容。

2)应注意把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这样有助于考试更好地理解本课程的有关概念、理论、原理、技术和方法,并以此努力提高自己的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技能。

3)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参加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的自学考试辅导班,以便系统深入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六、本课程的考试范围    

本课程选用刘勇编著的《团体咨询治疗与团体训练》一书作为教材,考试范围是第1章~第9章。请考试务必注意。

  

  

    

    

    

    

    

    

    

    

    

    

【附录】    

自学考试基本题型样题    

一、单项选择    

1.理性情绪团体治疗理论的创始人是(A  

 A.艾利斯 B.阿德勒 C.罗杰斯 D.皮尔斯  

二、多项选择    

1.团体辅导的功能有(ABCD

A.教育功能

B.发展功能

C.预防功能

D.治疗功能

E.补救功能  

三、填空题    

1.家庭星座是指家庭团体的 心理社会结构。

四、名词解释题    

1.微型演说

五、简答题    

1.团体焦点维持的常用方法。

2.团体辅导目标的功能。

六、论述题    

1.团体辅导中使用团体活动的意义和原则。  

  


附件二: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课程  

(课程代码:4265  

  

 

  

 

  

 

  

 

  

  

  

  

  

  

  

  

  

  

目录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1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1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 …………………………………………1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  

二、课程内容……………………………………………………………………………2  

三、考核知识点…………………………………………………………………………2  

四、考核要求……………………………………………………………………………2  

第二章  社会认知……………………………………………………3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3  

二、课程内容……………………………………………………………………………3  

三、考核知识点…………………………………………………………………………4  

四、考核要求……………………………………………………………………………4  

第三章  社会态度…………………………………………………………………5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5  

二、课程内容……………………………………………………………………………5  

三、考核知识点…………………………………………………………………………5  

四、考核要求……………………………………………………………………………5  

第四章  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6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6  

二、课程内容……………………………………………………………………………6  

三、考核知识点…………………………………………………………………………8  

四、考核要求……………………………………………………………………………8  

第五章  社会认同……………………………………………………………………9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9  

二、课程内容……………………………………………………………………………9  

三、考核知识点…………………………………………………………………………9  

四、考核要求…………………………………………………………………………10  

第六章  人际交往……………………………………………………………………10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0  

二、课程内容…………………………………………………………………………10  

三、考核知识点………………………………………………………………………11  

四、考核要求…………………………………………………………………………11  

第七章  团体心理 …………………………………………………………11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1  

二、课程内容…………………………………………………………………………12  

三、考核知识点………………………………………………………………………12  

四、考核要求…………………………………………………………………………13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3

附录………………………………………………………………………………… 15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社会心理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科专业)的必修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社会化、自我意识、性别角色、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社会影响、社会动机、团体心理等现象。它既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又可直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指导作用的理论学科。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对于群体或生活在社会背景下的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形成机制、社会心理的干预等有一定的把握,为将来学习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打下基础,并对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产生综合贯通的影响。同时,也为他们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提供理论指导,为以后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等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实施测量、制定辅导和矫正计划等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

本课程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考生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力;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问题的观察、判断和理解能力。考生通过学习应该能够在识记和理解了社会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生活中和心理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问题的做出基本的判断和正确的理解,并能够使用社会心理学中提供的方法和技术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自己和心理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和社会功能的健全发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    

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等学科关系密切。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一方面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中关于社会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的界定、诊断、测量和矫正提供了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中的许多理论假设和实用技术本身就是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社会心理学相对更侧重于其中的理论成分,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则相对更侧重于其中的技术成分。

考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把握两点:一是要结合自己对生活经验和成长经验的积累,力求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二是要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等联系在一起来学习和感悟,务求能够判断社会心理学中讲述的现象和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社会心理学》(申荷永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9月第1版)教材重点是27章,详细讲述各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概念、特点、现象和规律。第一、章是对这一学科的全貌的概述。第八章是对社会心理学基础研究所延伸出的重要社会问题的概括介绍,属于自学内容,不在考核范围之内。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3、理解影响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4、熟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5、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特色    

本章重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影响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本章难点:影响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的科学本质    

(三)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    

(四)人之社会行为的起因    

(五)综合性的理解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心理学    

(二)新学科的出现(1908——1924    

(三)青春期的发展(30年代——60年代)    

(四)不断走向成熟(70年代——80年代)    

(五)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与研究    

(二)实验研究法    

1、实验的基本性质    

2、实例分析    

3、成功实验的条件与要求    

(三)相关研究法    

(四)多元性研究    

(五)理论与研究    

三、考核知识点    

(一)   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    

1、  社会心理的定义    

2、  人的社会行为的起因    

(二)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2、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    

(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相关研究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社会心理的定义(识记)    

2、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起因(领会)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阶段(识记)    

2、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识记)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的定义(识记)    

2、实验法的定义(识记)    

3、相关研究法和多元研究法(识记)    

  

第二章   社会认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第一印象

2、掌握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3、掌握印象形成一般规则和方式、印象整饰的理论和作用、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4、掌握归因的定义、归因的理论、归因的原则和归因中的偏差

5、理解几种常用的非言语的沟通方式

6、了解情绪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本章重点:社会认知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印象整饰、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归因

本章难点: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归因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内涵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与控制    

(一)什么是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三)印象形成的方式

(四)印象的控制和整饰

(五)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第三节      行为归因    

(一)什么是归因

(二)归因理论

1、海德的自然心理学观点

2、韦纳的归因理论

3、凯利的三维理论

(三)归因原则

1、扩大原则

2、折扣原则

3、非共同效果原则

4、利害关系原则

(四)归因偏差

1、非动机性偏差

2、动机性偏差

第四节       非言语沟通    

(一)非言语沟通的含义

1、什么是非言语沟通

2、非言语沟通的意义

3、非言语行为的分类

(二)对几种主要的非言语行为的分析

1、面部表情

2、目光

3、身体姿势和动作

4、人际空间

5、服饰

6、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第五节       情绪与社会认知    

(一)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二)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认知概述

1、社会认知的定义

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二)印象的形成与控制

1、印象的定义

2、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3、印象形成的方式

4、印象整饰的定义和作用

5、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三)行为归因

1、归因的定义

2、归因的理论

3、归因的原则

4、归因的偏差

(四)非言语沟通

1、非言语沟通的含义

2、非言语沟通的分类

3、常用的非言语沟通方式

(五)情绪与认知

1、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2、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认知概述

1、社会认知的定义(识记)

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综合运用)

(二)印象的形成与控制

1、印象的定义(识记)

2、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领会)

3、印象形成的方式(识记)

4、印象整饰的定义和作用(识记)

5、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综合运用)

(三)行为归因

1、归因的定义(领会)

2、归因的理论(综合运用)

3、归因的原则(领会)

4、归因的偏差(领会)

(四)非言语沟通

1、非言语沟通的含义(识记)

2、非言语沟通的分类(识记)

3、常用的非言语沟通方式(简单运用)

(五)情绪与认知

1、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识记)

2、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识记)

第三章    社会态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态度的定义,熟悉态度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理解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掌握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3、理解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掌握其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5、掌握菲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本章重点:社会态度的定义、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说服模型、菲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本章难点:社会态度的定义、态度的说服模型、菲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态度及其形成    

(一)、态度的内涵

(二)态度的特点

(三)态度的形成

1、态度的形成阶段

2、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态度的结构与功能    

(一)、态度的结构

(二)、态度的功能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二)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的因素

第四节    态度改变的过程    

(一)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

(二)影响说服效果的诸因素

第五节    认知不协调理论    

(一)认知不协调的表现

(二)认知不协调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一)、态度及其形成

1、态度的定义和特点

2、态度的含义

3、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和阶段

4、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二)、态度的结构和功能

1、态度的结构

2、态度的功能

(三)、态度与行为

1、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

2、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四)、态度改变的过程

1、态度改变的说服过程模型

2、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四、考核要求    

(一)、态度及其形成

 1、态度的定义和特点(识记)

2、态度的含义(领会)

3、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和阶段(领会)

4、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领会)

(二)态度的结构和功能

1、态度的结构(识记)

2、态度的功能(识记)

(三)、态度与行为

1、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领会)

2、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综合应用)

(四)、态度改变的过程

1、态度改变的说服过程模型(综合应用)

2、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综合应用)

第四章       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定义、及其理论解释

2、掌握从众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掌握阿西的从众实验研究

3、掌握服从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掌握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4、掌握侵犯行为的概念、熟悉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掌握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5、掌握利他行为的概念、熟悉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掌握利他行为的促进策略、掌握旁观者效应的定义和原因。

本章重点: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从众、服从、侵犯、利他、旁观者效应。

本章难点:从众和服从的区别、社会干扰和旁观者效应的区别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现象

1、社会促进

2、社会干扰

(二)有关的实验研究

(三)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从众现象    

(一)   从众概述

1、从众的涵义

2、从众现象产生的因素

(二)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1、谢里夫的实验

2、阿西的实验

(三)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的因素

2、个体的因素

3、刺激因素

4、文化差异

第三节    服从现象    

(一)服从概述

1、服从的涵义

2、服从的意义

(二)有关的实验研究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者的权威

2、服从者的道德水平

3、服从者的人格特征

4、情境的压力

第四节       侵犯行为    

(一)   侵犯行为概述

1、侵犯的概念

2、侵犯行为的分类

(二)   对于侵犯行为的解释

1、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2、挫折——侵犯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三)   对侵犯的预防和控制

第五节       利他行为    

(一)   利他行为概述

(二)   旁观者效应

(三)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利他者的个人因素

2、情景因素

3、被助者的特征

4、社会文化因素

(四)   对利他行为的促进

三、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

1、社会促进的定义、社会干扰的定义

2、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二)从众现象

1、从众的定义

2、从众原因

3、阿西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

4、影响从众的因素

(三)服从现象

1、服从的定义

2、服从原因

3、米尔格拉姆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

4、影响服从的因素

(四)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2、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

3、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五)利他行为

1、利他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2、旁观者效应的定义和原因

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4、利他行为的促进策略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

1、社会促进的定义、社会干扰的定义(识记)

2、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领会)

(二)从众现象

1、从众的定义(识记)

2、从众原因(领会)

3、阿西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综合运用)

4、影响从众的因素(简单应用)

(三)服从现象

1、服从的定义(识记)

2、服从原因(领会)

3、米尔格拉姆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简单运用)

4、影响服从的因素(简单应用)

(四)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的定义和分类(识记)

2、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简单运用)

3、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综合运用)

(五)利他行为

1、利他行为的定义和分类(识记)

2、旁观者效应的定义和原因(领会)

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简单运用)

4、利他行为的促进策略(综合运用)

  

第五章       社会认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自我的概念及其结构,熟悉自信的表现和自信心的维护。

2、掌握性别角色的概念,熟悉性别角色的理论解释,了解性别差异。

3、掌握社会化的定义、熟悉社会化的过程,了解社会化的意义。

本章重点:自我的概念、自我的结构、性别角色的概念、性别角色的理论解释、社会化的定义和过程

本章难点:自我的概念、自我的结构、性别角色的理论解释、社会化的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自我与发展    

(一)、自我概念

1、自我及其结构

2、自我图式及其认知效果

(二)、自信心

1、概念的内涵

2、自我接受

3、自我价值

(三)自信与表现

1、自信的评价

2、自信的特征

3、自信的维护

(四)自信与自我形象

(五)自我的多重意义

第二节   性别与角色    

(一)性别与角色的内涵

(二)性别认同

(三)性别差异

第三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内涵

(二)社会化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启发

三、考核知识点    

(一)自我与发展

1、自我的概念

2、自我的结构

3、自我图式的概念

4、自信的特征

5、自信的维护

(二)性别与角色

1、性别与角色的涵义

2、性别认同的过程

3、性别差异的表现

(三)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2、社会化的过程

3、社会化的启发

四、考核要求    

(一)自我与发展

1、自我的概念(识记)

2、自我的结构(领会)

3、自我图式的概念(识记)

4、自信的特征(识记)

5、自信的维护(简单运用)

(二)性别与角色

1、性别与角色的涵义(识记)

2、性别认同的过程(领会)

3、性别差异的表现(识记)

(三)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识记)

2、社会化的过程(识记)

3、社会化的启发(识记)

  

第六章  人际交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人际交往的定义,理解人际交往的功能

2、理解人际交往的动机、掌握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应、掌握人际交往的工具,熟悉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了解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

3、掌握人际关系的定义,掌握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掌握增进人际关系的因素。掌握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

本章重点:人际交往及其功能、人际需要、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发展阶段、增进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

本章难点:人际需要、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内涵

(二)人际交往的意义

(三)人际交往的功能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一)人际交往动机的分析

1、人际交往是一种内在的需要

2、人际交往与自我表现

3、人际交往与自我完善

(二)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应

(三)人际交往的工具

(四)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

(五)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三)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

(四)人际关系的测量

三、考核知识点    

(一)人际交往概述

1、人际交往的定义

2、人际交往的功能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1、人际交往的动机分析

2、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应

3、人际交往的工具

4、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

5、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

(三)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定义

2、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3、增进人际关系的因素

4、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

四、考核要求    

(一)人际交往概述

1、人际交往的定义(识记)

2、人际交往的功能(识记)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1、人际交往的动机分析(领会)

2、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应(简单应用)

3、人际交往的工具(简单应用)

4、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识记)

5、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识记)

(三)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定义(识记)

2、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简单应用)

3、增进人际关系的因素(综合应用)

4、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简单应用)

  

第七章    团体心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团体的概念和本质、熟悉团体的分类

2、掌握团体吸引力的含义、理解影响团体吸引力的因素、熟悉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

3、理解集体意识的含义、了解集体意识的形成

4、了解团体决策的意义、熟悉团体决策的形式和方法、掌握团体定型思考和极化反应5、掌握领导的定义、理解影响领导的主要因素、熟悉领导人的素质、了解领导的职能

本章重点:团体的概念和特征、团体吸引力、团体决策、团体定型思考、极化反应、团体领导人的心理品质

本章难点:团体吸引力、团体决策、定型思考、极化反应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团体的本质    

(一)团体是个体的有机组合

(二)团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三)团体的分类

第二节    团体的吸引力    

(一)团体吸引力的含义

(二)影响团体吸引力的因素

(三)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

第三节     团体中的集体意识    

(一)   集体意识的含义

(二)   集体意识的形成

第四节    团体决策    

(一)   团体决策的意义

(二)   团体决策的形式与方法

(三)   与团体决策有关的问题

第五节    团体的领导    

(一)领导与领导角色

(二)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

(三)领导活动的职能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团体的本质

1、团体的概念

2、团体的本质

3、团体的分类

(二)团体的吸引力

1、团体吸引力的含义

2、影响团体吸引力的因素

3、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

(三)团体中的集体意识

1、集体意识的含义

2、集体意识的形成

(四)团体决策

1、团体决策的意义

2、团体决策的形式与方法

3、团体定型思考与团体极化

(三)团体的领导

1、领导角色的定义

2、影响领导的因素

3、领导的素质

4、领导的职能

四、考核要求    

(一)团体的本质

1、团体的概念(识记)

2、团体的本质(领会)

3、团体的分类(简单应用)

(二)团体的吸引力

1、团体吸引力的含义(识记)

2、影响团体吸引力的因素(领会)

3、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简单应用)

(三)团体中的集体意识

1、集体意识的含义(识记)

2、集体意识的形成(识记)

(四)团体决策

1、团体决策的意义(识记)

2、团体决策的形式与方法(简单应用)

3、团体定型思考与团体极化(简单应用)

(三)团体的领导

1、领导角色的定义(识记)

2、影响领导的因素(领会)

3、领导的素质(综合应用)

4、领导的职能(识记)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考试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者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

一、《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明确了社会心理学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度和广度,规定了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社会心理学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教材、掌握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内容、知识范围的依据,也是进行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是学员进行社会心理学的自学和参加考核的依据。《社会心理学》教材是学习掌握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范围。教材的内容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应在保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可以是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其难度与深度与考试大纲的规定并不需要保持一致,而是可以适当加深和扩展。也就是说,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和深度,教材中一定要具备,而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难度,在考试大纲中可以不作要求,而作为学员自学时的自选内容。对于考试大纲中推荐使用的教材,其中内容与考试大纲不一致的内容或难度,学员在学习时应以考试大纲中的规定为准。

三、《社会心理学》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推荐使用的自学教材为《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申荷永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9月第1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指导

考生应根据本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地学习本课程推荐使用的《社会心理学》(申荷永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9月第1版)。它既是自学应考学员的主要学习材料,也是命题的根据。在同时使用其他教材的时候,应以推荐教材为主,以其他教材为辅,加深对推荐教材重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很多,学员应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真理解、真正领会各个概念、理论等的含义,切忌观点含糊不清、概念掌握不准、也不应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社会心理学中有不少要求能够运用的知识点,学员应注意在学习的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己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的实际分析、贯通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社会助学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制定的教材,明确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领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引导考生防止自学中的偏向,切忌误导考生死记硬背、押题、猜题的不良学风。

六、关于考核内容和目标的说明

   (一)关于考核知识点。考核知识点是由有关知识构成的子系统。社会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的专门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由这些众多不同层次的知识子系统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结构,这也是本课程的考核重点。

(二)关于考核知识点的层次。本大纲考试知识点是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应得到的能力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或识别。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 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要求

(一)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根据,试卷的命题范围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也不能自行降低或提高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率到各章,适当突出重点章,体现本课程的重点。

(二)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数比例为:识记15%,领会35%,简单应用35%,综合应用15%

(三)合理安排试题的难度。试题难度分容易、中等、较难和难四个等级,其比例一般应为20%30%30%20%

应当注意试题的难度和能力层次是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存在不同的难度,切勿混淆。

(四)本课程考试的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和论述等。各题型的具体形式可参照本大纲的附录。

  

附录:

    考试题型举例:

一、填空:

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对某些社会群体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和印象,把这种看法和印象称为(    社会刻板印象      )。

二、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格或群体在社会情景中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的一门学科。

三、单项选择题:

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是(A)提出来的

A、非斯汀格   B、勒温     C、容格        D、罗杰斯

四、简答题:

从众的原因有哪些?

相信别人心理、忠于集体心理、寻求安全心理

计分说明:每个答案都应该按比例得分。

五、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态度说服工作中运用态度的说服模型?

计分说明:答对态度说服模型得分1/3,答对说服模型中各种因素的安排方式得分1/3,联系实际得分1/3

  

  

  

  

  


附件三: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课程  

(课程代码:3518  

  

 

  

 

  

 

  

 

  

  

  

  

  

  

  

  


目录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3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3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    …………………………………………………………………3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和区别…………………………………………3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4

第一章    绪论                …………………………………………………………………4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4

二、              课程内容                …………………………………………………………………4

三、              考核知识点            …………………………………………………………………5

四、              考核要求                …………………………………………………………………6

第二章   天才儿童          …………………………………………………………………7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7

二、课程内容                …………………………………………………………………7

三、考核知识点            …………………………………………………………………8

四、考核要求                …………………………………………………………………9

第三章   智力障碍儿童  …………………………………………………………………10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0

二、课程内容               …………………………………………………………………10

三、考核知识点            …………………………………………………………………12

四、考核要求               …………………………………………………………………14

第四章   学习障碍儿童  …………………………………………………………………17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7

二、课程内容               …………………………………………………………………17

三、考核知识点            …………………………………………………………………19

四、考核要求               …………………………………………………………………20

第五章   情绪紊乱与行为异常儿童………………………………………………………22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22

二、课程内容               …………………………………………………………………22

三、考核知识点            …………………………………………………………………23

四、考核要求               …………………………………………………………………25

第六章   自闭症儿童      …………………………………………………………………26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26

二、课程内容               …………………………………………………………………26

三、考核知识点            …………………………………………………………………27

四、考核要求               …………………………………………………………………28

第七章   言语与语言交流障碍儿童………………………………………………………29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29

二、课程内容               …………………………………………………………………29

三、考核知识点            …………………………………………………………………30

四、考核要求               …………………………………………………………………31

第八章   生理残障儿童  …………………………………………………………………32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32

二、课程内容               …………………………………………………………………32

三、考核知识点            …………………………………………………………………33

四、考核要求               …………………………………………………………………34

第九章   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35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35

二、课程内容               …………………………………………………………………36

三、考核知识点            …………………………………………………………………36

四、考核要求               …………………………………………………………………37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38

Ⅳ题型举例                 …………………………………………………………………39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特殊儿童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出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和显著的差异性。这个特殊群体,因此也构成了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广阔领域。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在理解一般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的同时,相应地也需要了解一些特殊群体成员的不同于正常人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反应。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这门课程,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变态心理学对童年期特殊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由于要论及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所以这门课程也会涉及到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理论和特殊教育的诸多方面。《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是一门偏向应用的课程,在探讨特殊儿童及其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为各种主要类型的特殊儿童的突出心理特征做出准确的描述,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和康复训练的方法。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设置的一般目的,在于使考生在掌握发展心理学一般原理和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特殊儿童”的一般概念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所需要的帮助与支持;培养考生必备的基本理论素养和相应的职业技能;提高考生的实践工作能力,更好地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些适宜的教育、训练措施。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这门课程的学习,考生将:  

1.       初步认识主要几类特殊儿童的形成原因和一般特征;  

2.       掌握特殊儿童的鉴别与诊断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3.       初步了解中外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简史;  

4.       系统了解特殊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与概念;  

5.       掌握特殊儿童的主要预防措施和矫治原则;  

6.        针对某一类特殊儿童,运用基本的干预、训练方法和有效的教育措施。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和区别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等课程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本课程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发展心理学深入研究特殊儿童群体的延伸。因此,发展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广泛的研究成果,都对学习本课程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与具体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直接用来展开对特殊儿童群体的科学研究,而特殊儿童的心理学研究,更可以完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验证发展心理学正常儿童的研究成果,充实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其次,特殊儿童群体的研究,也可以成为变态心理学研究的构成内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好地解释成年期心理变态的成因及发展变化过程。第三,针对特殊儿童群体的教育、训练和康复、矫治,也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某种程度上讲,针对特殊儿童群体的一系列工作,更要严格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否则难以实现普遍的良好愿望。第四,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广泛的理论讨论和深入的实践探索,也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特殊儿童”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2,  了解特殊儿童的鉴别程序及常用方法  

3,  了解特殊儿童的主要分类  

本章重点:特殊儿童的基本含义、鉴别程序和主要类型。  

本章难点:关于特殊儿童的理论认识。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  

(一)   基本概念的演变  

1.       传统的概念  

2.       概念的变化  

(二)   基本观念  

1.   评价标准的确立  

2.   个别差异的观念  

3.   基本定义  

第二节   特殊儿童的鉴别  

(一)   鉴别的目的  

1.       更好地了解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性  

2.       避免贴标签似的困惑  

(二)   鉴别程序  

1.       筛查  

2.       提名  

3.       分类  

4.       安置  

(三)   鉴别方法  

1.      测验  

2.      观察  

3.      访谈  

4.      鉴别的行为样本  

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分类  

(一)   国外的分类  

1.       美国的分类  

2.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  

(二)   中国的分类  

1.       相关法规的分类  

2.       学术界的分类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  

1.       基本概念的演变  

(1)  传统的概念  

(2)  概念的变化  

2.       基本观念  

(1)       评价标准的确立  

(2)       个别差异的观念  

(3)       基本定义  

(二)   特殊儿童的鉴别  

1.       鉴别的目的  

(1)       更好地了解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性  

(2)       避免贴标签似的困惑  

2.       鉴别程序  

(1)       筛查  

(2)       提名  

(3)       分类  

(4)       安置  

3.       鉴别方法  

(1)       测验  

(2)       观察  

(3)       访谈  

(4)       鉴别的行为样本  

(三)   特殊儿童的分类  

1.       国外的分类  

(1)       美国的分类  

(2)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  

2.       中国的分类  

(1)       相关法规的分类  

(2)       学术界的分类  

四、             考核要求    

(一)   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  

1.       基本概念的演变(识记)  

(1)  传统的概念  

(2)  概念的变化  

2.       基本观念(领会)  

(1)       评价标准的确立  

(2)       个别差异的观念  

(3)       基本定义  

(二)   特殊儿童的鉴别  

1.       鉴别的目的(领会)  

(1)       更好地了解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性  

(2)       避免贴标签似的困惑  

2.       鉴别程序(简单应用)  

(1)       筛查  

(2)       提名  

(3)       分类  

(4)       安置  

3.       鉴别方法(简单应用)  

(1)       测验  

(2)       观察  

(3)       访谈  

(4)       鉴别的行为样本  

(三)   特殊儿童的分类  

1.       国外的分类(识记)  

(1)       美国的分类  

(2)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  

2.       中国的分类(领会)  

(1)       相关法规的分类  

(2)       学术界的分类  

第二章    天才儿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天才儿童的基本概念、主要成因和表现特征;  

2.       掌握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深入理解天才儿童的构成模式;  

3.       初步了解天才儿童的鉴别标准。  

本章重点:天才儿童的基本概念、主要成因和表现特征。  

本章难点:心理学关于天才儿童的理论观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天才的基本概念  

(一)   概念的演变

1.        社会观念的反映

2.        学术观念的反映

(二)   确定天才的标准    

1.        智力标准

2.       多重标准    

3.       年龄标准    

(三)   天才儿童的确定

1.        天才儿童的基本定义

2.       天才儿童的发生率  

第二节    天才的研究探讨  

(一)   天才儿童的科学研究

1.        高尔顿的早期研究

2.        特尔曼的追踪研究

(二)   天才的形成原因  

1.       遗传因素的重要作用  

2.       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天才的理论观点  

(一)   概念模式

1.        任朱利的三因素理论

2.        斯滕伯格的信息加工理论

(二)   特殊领域模式    

1.        柯拉克的信息加工领域理论

2.       加德纳的智慧领域理论    

第四节    天才儿童的特征  

(一)   天才儿童的类型特征  

1.        一般智慧能力

2.       特定学业能力    

3.       创造性能力    

4.       领导能力    

5.       视觉与表演艺术能力    

(二)   天才儿童的个别差异  

1.       性别差异  

2.       表现优劣的差异  

三、考核知识点    

(一)   天才的基本概念

1.        概念的演变

(1)        社会观念的反映

(2)        学术观念的反映

2.        确定天才的标准

(1)        智力标准

(2)        多重标准

(3)        年龄标准

3.        天才儿童的确定

(1)        天才儿童的基本定义

(2)        天才儿童的发生率

(二)   天才的研究探讨  

1.        天才儿童的科学研究

(1)        高尔顿的早期研究

(2)        特尔曼的追踪研究

2.       天才的形成原因  

(1)       遗传因素的重要作用  

(2)       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  

(三)   天才的理论观点  

1.        概念模式

(1)        任朱利的三因素理论

(2)        斯滕伯格的信息加工理论

2.        特殊领域模式

(1)        柯拉克信息加工领域理论

(2)       加德纳智慧领域理论    

(四)   天才儿童的特征  

1.        天才儿童的类型特征

(1)        一般智慧能力

(2)        特定学业能力

(3)        创造性能力

(4)        领导能力

(5)       视觉与表演艺术能力    

2.       天才儿童的个别差异  

(1)       性别差异  

(2)       表现优劣的差异  

四、考核要求    

(一)   天才的基本概念

1.        概念的演变(识记)

(1)        社会观念的反映

(2)        学术观念的反映

2.        确定天才的标准(领会)

(1)        智力标准

(2)        多重标准

(3)        年龄标准

3.        天才儿童的确定(简单应用)

(1)        天才儿童的基本定义

(2)        天才儿童的发生率

(二)   天才的研究探讨  

1.        天才儿童的科学研究(识记)

(1)        高尔顿的早期研究

(2)        特尔曼的追踪研究

2.       天才的形成原因(领会)  

(1)       遗传因素的重要作用  

(2)       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  

(三)   天才的理论观点  

1.        概念模式(识记)

(1)        任朱利的三因素理论

(2)        斯滕伯格的信息加工理论

2.        特殊领域模式(识记)

(1)        柯拉克信息加工领域理论

(2)       加德纳智慧领域理论    

(四)   天才儿童的特征  

1.        天才儿童的类型特征(领会)

(1)        一般智慧能力

(2)        特定学业能力

(3)        创造性能力

(4)        领导能力

(5)       视觉与表演艺术能力    

2.       天才儿童的个别差异(领会)  

(1)       性别差异  

(2)       表现优劣的差异  

第三章    智力障碍儿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识记智力障碍儿童的基本概念、定义系统的演变,以及最新定义系统的理论含义  

2.       识记智力障碍儿童的主要成因和表现特征;  

3.       初步识记智力障碍儿童的鉴别标准与测评方法。  

本章重点:智力障碍儿童的基本概念、主要成因和表现特征。  

本章难点:智力障碍定义系统的演变及其理论含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智力障碍的概述  

(一)     智力障碍的性质  

1.        智力障碍是一个社会概念

2.        智力障碍是一种适应缺陷

(二)     智力障碍传统观念的重要变化  

1.       早期的尝试  

2.       确定指标的变化  

3.       1983年的定义系统  

4.       我国的“智力残疾”定义系统  

(三)     智力障碍定义系统的划时代突破  

1.       观念的更新  

2.       基本定义的变化  

3.       理论基础  

(四)     新世纪定义系统的完善  

1.       第十版最新定义  

2.       理论基础  

第二节    智力障碍的等级分类  

(一)   传统的等级分类  

1.       传统的三分法  

2.       传统的四分法  

3.       我国的等级分类  

(二)   现行的等级分类  

1.       以支持程度为依据的等级分类  

2.       多种依据灵活的等级分类  

第三节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一)   智力障碍儿童的综合特征  

1.       认知特征  

2.       学习缺陷    

3.       情绪不良    

4.       人格缺陷    

(二)   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1.        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2.       重度和极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第四节    智力障碍的影响因素  

(一)   时间分类  

1.       出生前的影响因素  

2.       产程中的影响因素  

3.       出生后的影响因素  

(二)   领域分类  

1.       生物医学因素  

2.       社会心理因素  

3.       交互作用  

第五节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一)   教育干预目标  

1.       养成生活的自理能力  

2.       增强团体生活的能力  

3.        准备将来的社会生活

(二)   教学原则  

1.       获取成功经验  

2.       小步子渐进  

3.       充分运用正迁移作用  

4.       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5.       个别化教学  

(三)   构建支持体系  

1.       “支持体系”的定义  

2.       “支持”的来源  

3.       “支持”的功能  

4.       “支持”的范畴  

三、考核知识点    

(一)        智力障碍的概述  

1.          智力障碍的性质

(1)        智力障碍是一个社会概念

(2)        智力障碍是一种适应缺陷

2.          智力障碍传统观念的重要变化

(1)          早期的尝试  

(2)          确定指标的变化  

(3)          1983年的定义系统  

(4)          我国的“智力残疾”定义系统  

3.         智力障碍定义系统的划时代突破  

(1)          观念的更新  

(2)          基本定义的变化  

(3)          理论基础  

4.         新世纪定义系统的完善  

(1)          第十版最新定义  

(2)          理论基础  

(二)        智力障碍的等级分类  

1.        传统的等级分类  

(1)          传统的三分法  

(2)          传统的四分法  

(3)          我国的等级分类  

2.        现行的等级分类  

(1)          以支持程度为依据的等级分类  

(2)          多种依据灵活的等级分类  

(三)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1.        智力障碍儿童的综合特征  

(1)          认知特征  

(2)          学习缺陷  

(3)          情绪不良  

(4)          人格缺    

2.        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1)        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2)       重度和极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四)        智力障碍的影响因素  

1.         时间分类  

(1)      出生前的影响因素  

(2)      产程中的影响因素  

(3)      出生后的影响因素  

2.         领域分类  

(1)          生物医学因素  

(2)          社会心理因素  

(3)          交互作用  

(五)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1.         教育干预目标  

(1)          养成生活的自理能力  

(2)          增强团体生活的能力  

(3)           准备将来的社会生活

2.         教学原则  

(1)          获取成功经验  

(2)          小步子渐进  

(3)          充分运用正迁移作用  

(4)          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5)          个别化教学  

3.         构建支持体系  

(1)          “支持体系”的定义  

(2)          “支持”的来源  

(3)          “支持”的功能  

(4)          “支持”的范畴  

四、考核要求    

(一)        智力障碍的概述  

1.          智力障碍的性质(领会)

(1)        智力障碍是一个社会概念

(2)        智力障碍是一种适应缺陷

2.          智力障碍传统观念的重要变化(识记)

(1)          早期的尝试  

(2)          确定指标的变化  

(3)          1983年的定义系统  

(4)          我国的“智力残疾”定义系统  

3.         智力障碍定义系统的划时代突破(识记)  

(1)          观念的更新  

(2)          基本定义的变化  

(3)          理论基础  

4.         新世纪定义系统的完善(领会)  

(1)          第十版最新定义  

(2)          理论基础  

(二)        智力障碍的等级分类  

1.        传统的等级分类(领会)  

(1)          传统的三分法  

(2)          传统的四分法  

(3)          我国的等级分类  

2.        现行的等级分类(领会)  

(1)          以支持程度为依据的等级分类  

(2)          多种依据灵活的等级分类  

(三)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1.        智力障碍儿童的综合特征(领会)  

(1)          认知特征  

(2)          学习缺陷  

(3)          情绪不良  

(4)          人格缺    

2.        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领会)  

(1)        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2)       重度和极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四)        智力障碍的影响因素  

1.         时间分类(领会)  

(1)      出生前的影响因素  

(2)      产程中的影响因素  

(3)      出生后的影响因素  

2.         领域分类(领会)  

(1)          生物医学因素  

(2)          社会心理因素  

(3)          交互作用  

(五)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1.         教育干预目标(简单应用)  

(1)          养成生活的自理能力  

(2)          增强团体生活的能力  

(3)           准备将来的社会生活

2.         教学原则(综合应用)  

(1)          获取成功经验  

(2)          小步子渐进  

(3)          充分运用正迁移作用  

(4)          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5)          个别化教学  

3.         构建支持体系(领会)  

(1)          “支持体系”的定义  

(2)          “支持”的来源  

(3)          “支持”的功能  

(4)          “支持”的范畴  

  

第四章    学习障碍儿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识记学习障碍儿童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  

2.       多方识记学习障碍的基本定义,领会主要的定义方法,并掌握实际运用的区分标准;  

3.       初步识记学习障碍儿童的主要成因;  

4.       掌握学习障碍儿童的表现特征。  

本章重点:学习障碍儿童的基本概念、主要成因和表现特征。  

本章难点:学习障碍的基本定义及其定义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习障碍的基本概念  

(一)   学习障碍的社会渊源    

1.         社会和教育需要的反映  

2.       学习障碍是一种社会学现象    

(二)   学习障碍的定义  

1.          学习障碍的基本定义

2.         学习障碍的定义方法  

3.         学习障碍的区分标准  

(三)   学习障碍儿童的发生率    

1.    学习障碍儿童的一般比率    

2.    学习障碍儿童的性别比    

第二节  学习障碍的主要类型    

(一)        内部原因的分类    

1.    学习障碍儿童    

2.    发展落后儿童    

3.    情绪困扰儿童    

(二)        外部原因的分类    

1.   处境不利儿童    

2.    不适应儿童    

(三)        造成结果的分类    

1.     学业不良学生

2.     差生(后进生)

(四)        临床经验的分类    

1.    发展性学习障碍    

2.    学习性学习障碍    

第三节            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  

(一)       认知能力障碍

1.          智力发展水平

2.          注意缺陷

3.          记忆问题

4.          问题解决能力较差

5.          元认知有缺陷和困难

(二)       学业表现的障碍    

1.          阅读困难

2.         写作困难    

3.         数学困难    

4.         学习态度与动机差    

(三)       人格缺陷    

1.          心理健康水平低

2.         自我概念较差    

3.         社会技能缺乏    

第四节            学习障碍的发生因素    

(一)       生物医学因素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2.       感觉统合失调    

(二)       心理社会因素    

1.         教育机会缺乏    

2.         家庭问题    

3.         营养、污染及烟酒    

(三)       人格因素    

1.         抗拒心理    

2.         严重焦虑    

3.         自我无助    

三、考核知识点    

(一)   学习障碍的基本概念  

1.         学习障碍的社会渊源    

(1)       社会和教育需要的反映  

(2)       学习障碍是一种社会学现象    

2.         学习障碍的定义  

(1)        学习障碍的基本定义

(2)       学习障碍的定义方法  

(3)       学习障碍的区分标准  

3.         学习障碍儿童的发生率    

(1)       学习障碍儿童的一般比率    

(2)       学习障碍儿童的性别比    

(二)   学习障碍的主要类型    

1.         内部原因的分类    

(1)       学习障碍儿童    

(2)       发展落后儿童    

(3)       情绪困扰儿童    

2.         外部原因的分类    

(1)        处境不利儿童    

(2)       不适应儿童    

3.         造成结果的分类    

(1)        学业不良学生

(2)        差生(后进生)

4.          临床经验的分类

(1)       发展性学习障碍    

(2)       学习性学习障碍    

(三)   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  

1.          认知能力障碍

(1)        智力发展水平

(2)        注意缺陷

(3)        记忆问题

(4)        问题解决能力较差

(5)        元认知有缺陷和困难

2.         学业表现的障碍    

(1)        阅读困难

(2)       写作困难    

(3)       数学困难    

(4)       学习态度与动机差    

3.         人格缺陷    

(1)        心理健康水平低

(2)       自我概念较差    

(3)       社会技能缺乏    

(四)   学习障碍的发生因素    

1.       生物医学因素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2)        感觉统合失调    

2.         心理社会因素    

(1)       教育机会缺乏    

(2)       家庭问题    

(3)       营养、污染及烟酒    

3.         人格因素    

(1)       抗拒心理    

(2)       严重焦虑    

(3)       自我无助    

四、考核要求    

(一)   学习障碍的基本概念  

1.         学习障碍的社会渊源(领会)    

(1)       社会和教育需要的反映  

(2)       学习障碍是一种社会学现象    

2.         学习障碍的定义(简单应用)    

(1)        学习障碍的基本定义

(2)        学习障碍的定义方法

(3)       学习障碍的区分标准  

3.         学习障碍儿童的发生率(识记)    

(1)       学习障碍儿童的一般比率    

(2)       学习障碍儿童的性别比    

(二)   学习障碍的主要类型    

1.         内部原因的分类(领会)  

(1)       学习障碍儿童    

(2)       发展落后儿童    

(3)       情绪困扰儿童    

2.         外部原因的分类(领会)  

(1)        处境不利儿童    

(2)       不适应儿童    

3.         造成结果的分类(领会)  

(1)        学业不良学生

(2)        差生(后进生)

4.          临床经验的分类(领会)

(1)       发展性学习障碍    

(2)        学习性学习障碍

(三)   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  

1.          认知能力障碍(简单应用)

(1)        智力发展水平

(2)        注意缺陷

(3)        记忆问题

(4)        问题解决能力较差

(5)        元认知有缺陷和困难

2.         学业表现的障碍(简单应用)    

(1)        阅读困难

(2)       写作困难    

(3)       数学困难    

(4)       学习态度与动机差    

3.         人格缺陷(简单应用)    

(1)        心理健康水平低

(2)       自我概念较差    

(3)       社会技能缺乏    

(四)   学习障碍的发生因素    

1.       生物医学因素(领会)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2)        感觉统合失调    

2.         心理社会因素(综合应用)    

(1)       教育机会缺乏    

(2)       家庭问题    

(3)       营养、污染及烟酒    

3.         人格因素(综合应用)    

(1)       抗拒心理    

(2)       严重焦虑    

(3)       自我无助    

第五章    情绪紊乱与行为异常儿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情绪紊乱与行为异常儿童的确定标准与主要表现;  

2.       识记情绪紊乱与行为异常儿童的基本类型,基本原因与发生率;  

3.       全面识记注意力缺乏多动综合症儿童的基本类型与诊断标准。  

本章重点:情绪紊乱与行为异常儿童的确定标准与主要表现。  

本章难点:情绪紊乱与行为异常儿童的基本类型与基本原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确定标准  

1.             相关特征持续时间长、程度严重  

2.             影响到学习成就  

(二)        主要表现  

1.                  情绪紊乱  

2.                  行为问题  

3.                  学业表现  

第二节   基本类型  

(一)     外显行为问题  

1.              持久的攻击行为  

2.              人际冲突  

3.              少年犯罪  

(二)     内隐情绪不良  

1.         内隐表现  

2.         社会退缩  

3.         抑郁  

(三)     双重表现  

1.         师生关系不协调  

2.         同伴关系不协调  

第三节   基本原因与发生率  

(一)         基本原因  

1.         生物医学因素  

2.         心理社会因素  

3.         交互作用  

(二)         发生率  

1.         主观判断  

2.         实际比率  

第四节   注意力缺乏多动综合症  

(一)         基本类型  

1.         不注意类型

2.         多动-冲动类型

3.         复合型  

(二)         诊断标准  

1.         表现年龄和持续时间  

2.         双重诊断  

三、考核知识点    

(一)         基本概念  

1.         确定标准  

(1)      相关特征持续时间长、程度严重  

(2)      影响到学习成就  

2.         主要表现  

(1)      情绪紊乱  

(2)      行为问题  

(3)      学业表现  

(二)         基本类型  

1.         外显行为问题  

(1)      持久的攻击行为  

(2)      人际冲突  

(3)      少年犯罪  

2.         内隐情绪不良  

(1)      内隐表现  

(2)      社会退缩  

(3)      抑郁  

3.         双重表现  

(1)       师生关系不协调  

(2)       同伴关系不协调  

(三)         基本原因与发生率  

1.         基本原因  

(1)       生物医学因素  

(2)       心理社会因素  

(3)       交互作用  

2.         发生率  

(1)       主观判断  

(2)       实际比率  

(四)         注意力缺乏多动综合症  

1.         基本类型  

(1)       不注意类型

(2)       多动-冲动类型

(3)       复合型  

2.         诊断标准  

(1)       表现年龄和持续时间  

(2)       双重诊断  

  

四、考核要求    

(一)         基本概念  

1.         确定标准(识记)  

(1)      相关特征持续时间长、程度严重  

(2)      影响到学习成就  

2.         主要表现(领会)  

(1)      情绪紊乱  

(2)      行为问题  

(3)      学业表现  

(二)         基本类型  

1.         外显行为问题(识记)  

(1)      持久的攻击行为  

(2)      人际冲突  

(3)      少年犯罪  

2.         内隐情绪不良(识记)  

(1)      内隐表现  

(2)      社会退缩  

(3)      抑郁  

3.         双重表现(识记)  

(1)      师生关系不协调  

(2)      同伴关系不协调  

(三)         基本原因与发生率  

1.         基本原因(领会)  

(1)      生物医学因素  

(2)      心理社会因素  

(3)      交互作用  

2.         发生率(识记)  

(1)      主观判断  

(2)      实际比率  

(四)         注意力缺乏多动综合症  

1.         基本类型(领会)  

(1)      注意类型

(2)      多动-冲动类型  

(3)      复合  

2.         诊断标准(简单应用)  

(1)      表现年龄和持续时间  

(2)      双重诊断  

第六章    自闭症儿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识记自闭症儿童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诊断标准;  

2.         全面领会自闭症儿童的基本特征;  

3.         掌握自闭症儿童的主要成因;  

本章重点:自闭症儿童的主要特征。  

本章难点:自闭症儿童的基本成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定义

1.         早期探索

2.         基本定义

(二)         分类与诊断

1.          分类

2.          诊断

第二节   基本特征

(一)         语言发展

1.         语言迟滞

2.         模仿言语

(二)         社会交往

1.         人际沟通问题

2.         情绪交流困难

3.         环境预测困难

(三)         行为问题

1.         刻板行为

2.         自残行为

3.         攻击行为

(四)         认知障碍

1.         感知异常

2.         注意问题

3.         记忆的优劣

4.         智慧功能缺陷

第三节   基本原因与发生率

(一)         基本原因

1.         生物医学因素

2.         多种因素,共同路径

(二)         发生率

1.         发生率

2.         性别比率

三、考核知识点    

(一)         基本概念

1.          定义

(1)        早期探索

(2)        基本定义

2.          分类与诊断

(1)        分类

(2)        诊断

(二)         基本特征

1.          语言发展

(1)        语言迟滞

(2)        模仿言语

2.          社会交往

(1)        人际沟通问题

(2)        情绪交流困难

(3)        环境预测困难

3.          行为问题

(1)        刻板行为

(2)        自残行为

(3)        攻击行为

4.          认知障碍

(1)        感知异常

(2)        注意问题

(3)        记忆的优劣

(4)        智慧功能缺陷

(三)         基本原因与发生率

1.          基本原因

(1)        生物医学因素

(2)        多种因素,共同路径

2.          发生率

(1)        发生率

(2)        性别比率

四、考核要求    

(一)         基本概念

1.          定义(领会)

(1)        早期探索

(2)        基本定义

2.          分类与诊断(识记)

(1)        分类

(2)        诊断

(二)         基本特征

1.          语言发展(领会)

(1)        语言迟滞

(2)        模仿言语

2.          社会交往(领会)

(1)        人际沟通问题

(2)        情绪交流困难

(3)        环境预测困难

3.          行为问题(领会)

(1)        刻板行为

(2)        自残行为

(3)        攻击行为

4.          认知障碍(领会)

(1)        感知异常

(2)        注意问题

(3)        记忆的优劣

(4)        智慧功能缺陷

(三)         基本原因与发生率

1.          基本原因(简单应用)

(1)        生物医学因素

(2)        多种因素,共同路径

2.          发生率(识记)

(1)        发生率

(2)        性别比率  

第七章    言语与语言交流障碍儿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领会言语与语言交流障碍儿童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  

2.         识记言语与语言交流障碍的主要表现特征;  

3.         掌握言语与语言交流障碍儿童的基本原因。  

本章重点:言语与语言交流障碍儿童的基本概念与主要成因。  

本章难点:言语与语言交流障碍儿童的表现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概述

1.        定义

2.        消极影响

(二)         分类

1.        言语障碍

2.        语言障碍

3.        言语残疾的分类与等级

第二节   基本特征

(一)         言语障碍的特征

1.         清晰度障碍

2.         发音障碍

3.         流畅性障碍

(二)         语言障碍的特征

1.         语音问题

2.         词法问题

3.         句法问题

4.         语义问题

5.         语用问题

第三节        基本原因及发生率

(一)         基本原因

1.         功能性障碍

2.         器官性障碍

3.         遗传性-获得性障碍

(二)         发生率

1.         基本发生率

2.         各类障碍的发生率

  

三、考核知识点    

(一)         基本概念

1.         概述

(1)      定义

(2)      消极影响

2.         分类

(1)      言语障碍

(2)      语言障碍

(3)      言语残疾的分类与等级

(二)         基本特征

1.         言语障碍的特征

(1)      清晰度障碍

(2)      发音障碍

(3)      流畅性障碍

2.         语言障碍的特征

(1)      语音问题

(2)      词法问题

(3)      句法问题

(4)      语义问题

(5)      语用问题

(三)         基本原因及发生率

1.         基本原因

(1)      功能性障碍

(2)      器官性障碍

(3)      遗传性-获得性障碍

2.         发生率

(1)      基本发生率

(2)      各类障碍的发生率  

四、考核要求    

(一)         基本概念

1.         概述(领会)

(1)      定义

(2)      消极影响

2.         分类(识记)

(1)      言语障碍

(2)      语言障碍

(3)      言语残疾的分类与等级

(二)         基本特征

1.         言语障碍的特征(领会)

(1)      清晰度障碍

(2)      发音障碍

(3)      流畅性障碍

2.         语言障碍的特征(领会)

(1)      语音问题

(2)      词法问题

(3)      句法问题

(4)      语义问题

(5)      语用问题

(三)         基本原因及发生率

1.         基本原因(简单应用)

(1)      功能性障碍

(2)      器官性障碍

(3)      遗传性-获得性障碍

2.         发生率(识记)

(1)      基本发生率

(2)      各类障碍的发生率  

第八章    生理残障儿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识记生理残障儿童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  

2.       领会不同类型生理残障的基本定义和主要的分类方法;  

3.       初步识记各类生理残障儿童的分级标准;  

4.       掌握各类生理残障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本章重点:生理残障儿童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分级标准。  

本章难点:生理残障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听觉损伤儿童  

(一)         听觉损伤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分类  

(二)         听觉损伤的分级  

1.          听力残疾一级  

2.          听力残疾二级  

3.          听力残疾三级  

4.          听力残疾四级  

(三)         听觉损伤儿童的心理发展  

1.          认知发展  

2.          语言发展  

3.          情绪发展  

4.          人格发展  

第二节    视觉损伤儿童  

(一)         视觉损伤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分类  

(二)         视觉损伤的分级  

1.          一级盲  

2.          二级盲  

3.          一级低视力  

4.          二级低视力  

(三)         视觉损伤儿童的心理发展  

1.          认知发展  

2.          语言发展  

3.          情绪发展  

4.          人格发展  

第三节    肢体残疾儿童  

(一)         肢体残疾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分类  

(二)         肢体残疾的分级  

1.          一级肢体残疾  

2.          二级肢体残疾  

3.          三级肢体残疾  

4.          四级肢体残疾  

(三)         肢体残疾儿童的心理发展  

1.          智力发展  

2.          动作技能发展  

3.          人格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    

(一)         听觉损伤儿童  

1.          听觉损伤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分类  

2.          听觉损伤的分级  

(1)      听力残疾一级  

(2)      听力残疾二级  

(3)      听力残疾三级  

(4)      听力残疾四级  

3.          听觉损伤儿童的心理发展  

(1)      认知发展  

(2)      语言发展  

(3)      情绪发展  

(4)      人格发展  

(二)         视觉损伤儿童  

1.          视觉损伤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分类  

2.          视觉损伤的分级  

(1)      一级盲  

(2)      二级盲  

(3)      一级低视力  

(4)      二级低视力  

3.          视觉损伤儿童的心理发展  

(1)      认知发展  

(2)      语言发展  

(3)      情绪发展  

(4)      人格发展  

(三)         肢体残疾儿童  

1.          肢体残疾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分类  

2.          肢体残疾的分级  

(1)      一级肢体残疾  

(2)      二级肢体残疾  

(3)      三级肢体残疾  

(4)      四级肢体残疾  

3.          肢体残疾儿童的心理发展  

(1)      智力发展  

(2)      动作技能发展  

(3)      人格发展  

四、考核要求    

(一)         听觉损伤儿童  

1.          听觉损伤的基本概念(领会)  

(1)      定义  

(2)      分类  

2.          听觉损伤的分级(识记)  

(1)      听力残疾一级  

(2)      听力残疾二级  

(3)      听力残疾三级  

(4)      听力残疾四级  

3.          听觉损伤儿童的心理发展(简单应用)  

(1)      认知发展  

(2)      语言发展  

(3)      情绪发展  

(4)      人格发展  

(二)         视觉损伤儿童  

1.          视觉损伤的基本概念(领会)  

(1)      定义  

(2)      分类  

2.          视觉损伤的分级(识记)  

(1)      一级盲  

(2)      二级盲  

(3)      一级低视力  

(4)      二级低视力  

3.          视觉损伤儿童的心理发展(简单应用)  

(1)      认知发展  

(2)      语言发展  

(3)      情绪发展  

(4)      人格发展  

(三)         肢体残疾儿童  

1.          肢体残疾的基本概念(领会)  

(1)      定义  

(2)      分类  

2.          肢体残疾的分级(识记)  

(1)      一级肢体残疾  

(2)      二级肢体残疾  

(3)      三级肢体残疾  

(4)      四级肢体残疾  

3.          肢体残疾儿童的心理发展(简单应用)  

(1)      智力发展  

(2)      动作技能发展  

(3)      人格发展  

第九章    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特殊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2.       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实施模式;  

3.       掌握特殊教育的课程模式与主要方法。  

本章重点:识记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掌握特殊教育的课程模式与主要方法。  

本章难点: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实施模式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特殊教育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一)         特殊教育的历史

1.       残疾人受歧视被虐待的历史

2.       隔离式机构化的特殊教育

(二)         特殊教育的现状

1.        “一体化”与“回归主流”

2.       多样化的特殊教育服务

(三)         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1.       “容纳”的理论基础

2.       “容纳”的定义

第二节    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一)         基本原则  

1.       零拒绝  

2.       无偏见评估  

3.       适宜的教育  

4.       最少限制的环境  

5.       正当的法律程序  

6.       家长与学生的参与  

(二)         基本模式  

1.       早期干预  

2.       个别化教育计划  

第三节    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方法  

(一)         课程设置模式  

1.       主要目的  

2.       主要内容  

3.       扩展的课程模式  

(二)         主要教学方法  

1.       直接教学  

2.       精确讲授  

3.       合作学习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特殊教育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1.       特殊教育的历史

(1)      残疾人受歧视被虐待的历史

(2)      隔离式机构化的特殊教育

2.       特殊教育的现状

(1)      “一体化”与“回归主流”

(2)      多样化的特殊教育服务

3.       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1)      “容纳”的理论基础

(2)      “容纳”的定义

(二)         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1.       基本原则  

(1)      零拒绝  

(2)      无偏见评估

(3)      适宜的教育

(4)      最少限制的环境

(5)      程序化责任手续  

(6)      家长与学生的参与  

2.       基本模式  

(1)      早期干预  

(2)      个别化教育计划  

(三)         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方法  

1.       课程设置模式  

(1)      主要目的  

(2)      主要内容  

(3)      扩展的课程模式  

2.       主要方法  

(1)      直接教学

(2)      精确讲授  

(3)      合作学习  

四、              考核要求    

(一)         特殊教育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1.       特殊教育的历史(识记)

(1)      残疾人受歧视被虐待的历史

(2)      隔离式机构化的特殊教育

2.       特殊教育的现状(识记)

(1)      “一体化”与“回归主流”

(2)      多样化的特殊教育服务

3.       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领会)

(1)      “容纳”的理论基础

(2)      “容纳”的定义

(二)         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1.       基本原则(识记)  

(1)      零拒绝  

(2)      无偏见评估

(3)      适宜的教育

(4)      最少限制的环境

(5)      程序化责任手续  

(6)      家长与学生的参与  

2.       基本模式(简单应用)  

(1)      早期干预  

(2)      个别化教育计划  

(三)         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方法  

1.       课程设置模式(领会)  

(1)      主要目的  

(2)      主要内容  

(3)      扩展的课程模式  

2.       主要方法(综合应用)  

(1)      直接教学

(2)      精确讲授  

(3)      合作学习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              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使考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考试命题能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文科类专业课程自学考试的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能知道本课程中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初级层次的要求。  

领会:要求考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简单应用:要求考生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              关于学习参考书的说明    

朴永馨主编(1995),特殊教育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云英(2004),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三、              自学方法的指导    

1,    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该课内容涉及到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及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考生应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掌握其重点。  

2,    熟记要求识记的专业名词和基本概念。  

3,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学习的重点内容,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一些常见问题。  

四、              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    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制定的学习参考书,对考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

2,    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全面、系统地学习规定的内容,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

五、              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类比例一般分为:识记占20%,领会占45%,应用占35%  

3,每套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容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  

4,本课程考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正误判断题、简述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Ⅳ题型举例  

一、              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写在题目的括号内)

1,对特殊儿童鉴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      )。

A.了解其特殊性          B.发现其残障程度          C.区分其类型          D了解其缺陷

2,社会历史时期不同,人们对天才的判断标准是(      )。

A.相同的          B.不同的          C.类似的          D.相反的

二、              判断正误(判断下列陈述是否正确。若正确则在括号内打√;若错误则画X

1,天才都是天生的。(    

2,智力障碍的鉴别必须要看其适应技能的发展水平如何。(     

三、              名词解释题(解释下列名词)

1.         残疾人

2.         口吃

四、              简述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述鉴别学习障碍儿童的三个指标。

2,  简述“口吃”的主要行为特征。

五、              论述题(系统阐述下列问题)

1,  阐述智力障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缺陷。

2,  阐述情绪或行为紊乱的主要原因。

六、 案例分析题(分析下列实例,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学校老师发现,一名刚入学不久的七岁儿童,与同龄孩子相比,各方面表现均比较差,经专业机构检查未发现显著的生理、医学方面的问题,智力测验结果表明智商(IQ)分数为72分,社会适应技能评定结果表明具有显著的适应不良。请问:根据上述资料,这名儿童是否能判断为智力障碍儿童?如果不是,应如何加强教育与训练?如果是,应以何种方式给以特殊教育安置?    

  

  


附件四: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课程  

(课程代码:3517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 1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 1

 第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 1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二、课程内容………………………………………………………………………… 1

     三、考核知识点……………………………………………………………………… 1

     四、考核要求………………………………………………………………………… 1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般特点 …………………………………… ……… 1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二、课程内容……………………………………………………………………… …2

     三、考核知识点……………………………………………………………………… 2

     四、考核要求………………………………………………………………………… 2

 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与教学模式…………………………… … 2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2

     二、课程内容………………………………………………………………………… 2

     三、考核知识点……………………………………………………………………… 2

     四、考核要求………………………………………………………………………… 2

第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2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2

     二、课程内容………………………………………………………………………… 2

     三、考核知识点……………………………………………………………………… 2

     四、考核要求………………………………………………………………………… 3

 第五章  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 …… 3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3

     二、课程内容………………………………………………………………………… 3

     三、考核知识点……………………………………………………………………… 3

     四、考核要求………………………………………………………………………… 3

第六章  性心理教育…………………………………………………………………  3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3

     二、课程内容………………………………………………………………………… 3

     三、考核知识点……………………………………………………………………… 3

     四、考核要求………………………………………………………………………… 4

第七章  智能训练……………………………………………………………… ……… 4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4

     二、课程内容………………………………………………………………………… 4

     三、考核知识点……………………………………………………………………… 4

     四、考核要求………………………………………………………………………… 4

第八章  学习心理指导……………………………………………………… …… …… 4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4

     二、课程内容………………………………………………………………………… 4

     三、考核知识点……………………………………………………………………… 4

     四、考核要求………………………………………………………………………… 4

第九章  挫折应付与情绪调节………………………………………… ………… ……5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5

     二、课程内容………………………………………………………………………… 5

     三、考核知识点……………………………………………………………………… 5

     四、考核要求………………………………………………………………………… 5

第十章  协调人际关系…………………………………………………………     5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5

     二、课程内容………………………………………………………………………… 5

     三、考核知识点……………………………………………………………………… 5

     四、考核要求………………………………………………………………………… 5

第十一章  消费与闲暇心理辅导…………………………………………………    ……5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5

     二、课程内容………………………………………………………………………… 6

     三、考核知识点……………………………………………………………………… 6

     四、考核要求………………………………………………………………………… 6

第十二章  生命教育…………………………………………………………………………6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6

     二、课程内容………………………………………………………………………… 6

     三、考核知识点……………………………………………………………………… 6

     四、考核要求………………………………………………………………………… 6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6

 1. 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与作用…………………………………………… ……………6

 2.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6

 3. 关于自学教材和教学方法………………………………………………… …………7

 4. 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7

 5.  对社会助学的要求……………………………………………………………………7    

6.  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7

 7.  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7

  

附录   题型举例…………………………………………………………………… ………8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是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体系、设计模式和组织原则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学生必须选修的专业课程。

透过本课程的学习,试图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特点、方法和教学模式,能应用有关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案编写,并初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组织与评价,为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本学科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及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学科关系密切。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学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在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的前提下进行设计与组织。而心理卫生学提供了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心理保健知识,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心理咨询与辅导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与矫正,它主要是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考核要求)  

  

第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2、 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关系。  

3、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关系  

第三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  

   1. 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2. 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关系

 3.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本章重点: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本章难点: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关系。  

四、考核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识记),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包括哪两部分(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简单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关系(综合应用)。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般特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课程的概念与本质。  

2. 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类型。  

3. 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体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对课程的一般认识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体系  

三、考核知识点  

1、课程及课程的本质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类型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体系  

本章重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类型。  

本章难点: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类型的区别。  

四、考核要求  

课程及课程的本质(识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类型(领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体系(简单应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综合应用)。  

  

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与教学模式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2、 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  

3、 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的实践。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的实践  

三、          考核知识点  

    1. 活动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本章重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本章难点:对各种模式的理解与把握。  

四、          考核要求  

教学模式的概念(识记),活动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领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的实践(简单应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及其影响(综合应用)。  

  

第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教学设计的两种基本模型。  

2、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案设计思路  

3、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组织原则。  

4、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两种基本模型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案设计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三、          考核知识点  

   1、两种基本模型  

   2、教案设计要求  

   3、课堂组织原则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本章重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案设计思路。  

本章难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组织原则。  

四、          考核要求  

教学设计的概念(识记),教学设计的两种基本模型(领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简单应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案设计(综合应用)。  

  

第五章 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自我认识和悦纳自我的重要性。  

2、掌握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的途径和方法。  

3、能参照相关知识编写教案。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我是谁  

第二节   每人都有优缺点  

第三节   外在美与心灵美  

第四节   测测你的智力  

第五节   性格大配对  

第六节   情绪A-B-C  

第七节   兴趣万花筒  

  三、考核知识点  

 1、编写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教案

本章重点: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的方法与途径  

本章难点:编写认识自我并悦纳自我的教案。

四、考核内容  

“自我”的概念(识记),青少年的自我认识特点(领会),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的途径和方法(简单应用),编写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教案(综合应用)。  

  

第六章 性心理教育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青春期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2、明白异性同学交往的意义、原则与注意事项。  

3、能应用有关知识设计出较好的性心理教育教案。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性机能成熟  

第二节       性意识觉醒  

第三节       男女性别角色  

第四节       性冲动与性适应  

第五节       如何与异性交往  

 三、考核知识点  

1、异性交往的原则

2、编写性心理教育的教案

本章重点:性意识觉醒和异性交往指导。

本章难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国情的性心理教育活动方案。  

四、考核要求  

性心理的概念(识记),青春期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的特点(领会),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意义、原则与注意事项(简单应用),编写性心理教育的教案(综合应用)。  

  

第七章 智能训练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观察力和创造力训练的切入点。

2、懂得确立相应的单元题目并设计出相应的心理教育活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观察精明眼  

第二节   考考你的记忆力  

第三节   展开想象的翅膀  

第四节   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五节   培养你的创造力  

 三、考核知识点  

1、观察力和创造力等认知能力训练的要点

2、编写教案

本章重点:各种认知能力训练的切入点。  

  本章难点:编写相应的教案。  

四、考核要求  

智能的概念(识记),智能训练课程的培养目标(领会),观察力和创造力等认知能力训练的要点(简单应用),编写智能训练的教案(综合应用)。

  

第八章 学习心理指导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增强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的切入点。

2、掌握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  

3、掌握学习方法及考试心理指导的要点。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增强  

第二节   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三节   端正学习态度  

第四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节   学习方法指导  

第六节   考试心理辅导  

三、         考核知识点  

  1、各学习心理指导的要点

  2、编写教案

本章重点:各学习心理指导的方法与策略。  

本章难点:编写相应的教案。  

四、考核要求  

学习心理的概念(识记),中小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涉及的内容(领会),各学习心理指导的要点(简单应用),编写学习心理的教案(综合应用)。

  

第九章 挫折应付与情绪调节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挫折和危机的表现、产生原因及应付策略。

2、懂得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3、能应用有关知识设计出较好的情绪调节的教案。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第二节       如何应付心理危机  

第三节       克服烦恼  

第四节       控制愤怒  

第五节       消除妒嫉  

 三、考核知识点  

   1、挫折、危机的应付策略

   2、各种不良情绪的调节方法

   3、相应教案的编写

本章重点:挫折的应付与危机的干预的策略。

本章难点:相应的教案的设计。

 四、考核要求  

挫折应付的含义(识记),中小学生挫折应付的特点(领会),各种不良情绪的调节方法(简单应用),相应教案的编写(综合应用)。

  

第十章 协调人际关系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原则。

2、掌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能应用有关资料设计出较好的心理活动教案。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你会交朋友吗?  

第二节   跨越代沟  

第三节   怎样才能与人和睦相处?  

 三、考核知识点  

    1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2编写相应的教案  

本章重点:怎样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以及怎样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

本章难点:如何设计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教案。  

 四、考核要求  

人际关系的概念(识记),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组成部分及特点(领会),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中常见问题(简单应用),编写相应的教案(综合应用)。  

  

第十一章 消费与休暇心理辅导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消费观的培养。  

2、掌握休闲时间的合理安排。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你的零用钱怎么花?  

第二节    休闲活动学问多  

三、             考核知识点  

1、消费与休闲心理指导的要点  

2、编写相应的较教案  

本章重点:培养消费观的要点和休闲安排的原则。  

本章难点:编写合理实效的教案。  

四、考核要求  

闲暇心理的概念(识记),中小学生消费观念和闲暇生活的心理特点(领会),消费与休闲心理指导的要点(简单应用),编写相应的教案(综合应用)。  

  

第十二章 生命教育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2、掌握生命教育的切入点。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热爱生命,珍视生命  

第二节    探寻生命的意义  

三、         考核知识点  

1、生命教育的要点  

2、编写相应教案  

本章重点:生命教育的要点。  

本章难点:编写感人的教案。  

  四、考核要求  

  生命教育的概念(识记),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特点(领会),生命教育的要点(简单应用),编写生命教育的教案(综合应用)。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 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与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  

  

三 关于自学教材和教学方法  

教材选用曹梅静和王玲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该书系统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目标、设计思想和课堂组织的原则与方法,并从智能训练、认识与悦纳自我、学习心理辅导、协调人际关系、挫折应付与情绪调节、性心理教育、消费与休闲心理辅导、生命教育等方面,透过具体的活动设计,来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特点与要求,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课程采用讲授、分析讨论、教案编写、课堂模拟和观摩见习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应用性技能的掌握。  

  

四 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各章的基本要求中也指明了各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对考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  

    2、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  

  

六 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种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四个能力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能知道本课程中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初级层次的要求。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七 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2.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3.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课参见本大纲第四部分的题型举例。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的比例,应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掌握在4:6或6:4之间浮动。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多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号后括号内)  

  1.活动课程的主导作用是(   )。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课堂中心  

   D.实践活动中心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横线上)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两种教学设计基本模型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简单题  

 1.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它的意义是什么?  

 2.与异性交往有些什么原则?  

  

四、论述题  

.如何去评价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五、案例题  

  1、请编写一节教案,内容是关于初中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自我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